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2.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3.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4.
弥勒信仰作为民间宗教.魏晋以降几乎成了许多民间宗教运动的核心.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弥勒信仰在民间宗教中的作用,一是弥勒净土为苦难民众虚构了一个理想国;二是末劫论为民间宗教运动提供了争夺政治话语权的理论依据;三是未来佛成了民间教主的象征与神化。  相似文献   

5.
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普遍流行,但它执著于净土和弥陀的实有;主张发愿念佛可借助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西方极乐世界;认为极乐世界之享受永不转退等。这些观点都与天台宗佛学相抵牾,智顗却站在天台宗立场,把弥陀净土信仰融入天台止观,提倡“禅净双修”。尤其从智顗的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两重信仰问题,可见净土信仰发展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统合释、道;佛教信仰各宗杂糅,不唯信弥陀净土;具体到净土信仰又不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不坚定恒一,常有改信弥陀净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王雪梅著《弥勒信仰研究》于2016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的产生、发展、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弥勒信仰研究》还将古代印度的弥勒信仰,与佛教其他思想信仰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弥勒经典自晋代始传入中土,根据“弥勒三部经”,弥勒信仰可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晋代以来,弥勒信仰深受历代大德高僧、文人墨客以及普通民众的倾心推崇.从弥勒信仰的经义,以及弥勒化身的形象中,可以解读出弥勒信仰的精神内涵:包容、和谐、达观.弥勒之净土理想、弥勒精神与儒家大同、仁政理想及儒学义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趣.弥勒精神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文献为依托,考查了唐五代时期马祖道一禅系的弥勒信仰。文章认为,马祖门下僧侣相当普遍地涉及弥勒信仰,表明弥勒信仰在唐五代禅宗中有一定地位;马祖一系对待弥勒的观念,直承道信、惠能和净众保唐禅派而来,但又有了崇奉他力念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地藏在前,弥勒在后,两者的联系也该与此相关,现就通过对两信仰的大概介绍来发掘其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的造像中,弥勒造像是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有交脚、半跏思惟及佛装三种形式。其表现手法不一,代表了不同的内涵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泗州佛信仰     
泗州佛,是人们对唐代来自西域的僧伽被神化成佛后的称谓,是在泗州的灵异事迹与造福于民众、坐化后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奉为“泗州大圣”,进而成为“泗州佛”、“泗州文佛”。泗州佛信仰广传大江南北的江、浙、闽、豫等地区,无论是在其信仰的形成和由盛转衰时期,都伴随着对佛教与社会民俗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泗州佛信仰至今犹有其道德建设与开展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7年9月27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出土一件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底座右立面的内容被定为"太子出四门游观图".本文依据经典记载,通过对犍陀罗到我国中原地区相关造像的比较,认为该造像底座右立面表现的是儒童菩萨本生故事.  相似文献   

16.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7.
闽西客家对定光古佛普遍信仰,从宋代延续至今.武平县岩前均庆寺是宋代以来最受信众敬崇并唯一香火延绵至今的定光古佛寺庙.定光佛信仰不仅辐射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集地,而且传播到台湾岛内,成为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血缘认同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清书 《南平师专学报》2012,31(1):28-32,53
定光佛信仰是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融合的典型个案;是客家文化形成和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定光佛信仰在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促进现代人性反思和人文科学建设等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