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4,(21):24-24
问:您在太原的一个比赛中留下了一段话——不吃不吃加点药,现在已成了经典了。但觉得那是高层次钓手才能领会的,对大多数手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基本配方,然后自己去琢磨和掌握用饵规律,您能告诉我这个配方吗?  相似文献   

2.
蓝水 《垂钓》2009,(5):36-37
前年春节前某一天,我去大棚钓鱼。当天棚内气温极低,水面上甚至结了一层薄冰。针对水温和气温双低的现实,老钓手开饵时习惯把饵的味道弄得腥一些,为达到此目的,他们多会在粉饵中添加虾粉提腥。  相似文献   

3.
东山  张天林 《垂钓》2001,(7):20-21
鲢鳙既不吃蚯蚓、红虫等荤饵,也不吃面团、糟食等素饵,以前不被当作垂钓的对象鱼。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的钓友们发现鲢鳙喜欢酸臭味的饵料,尤其对水中雾化的面浆团感兴趣,于是发明了“飞钩”酸臭饵钓鲢鳙的妙方。从此,鲢鳙鱼也成为人们垂钓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慎用添加剂     
严实 《钓鱼》2003,(12)
守一个钓点从早上7时钓到下午6时,如果坚持用一种鱼饵,那么有3~4个持续时间接近一小时的上鱼高潮就不错了。竞技钓鱼90分钟一场,第一场是高潮;第二场降下来,有人剃了光头;第三场钓一条是一条,7条8条就得1分。野钓和竞技都摆脱不了低潮,人被鱼冷落到底是鱼的原因,还是人对鱼的认识还差那么一点?不久前,听人说王永贵钓鱼在差不多1/4的人剃光头,平均钓获量只有7尾的比赛中,他以31尾独占鳌头。赛后行家分析说:王永贵用饵特别看重状态,对钓饵的味感是找准了方向,绝不改变的。联系那个“不吃不吃加点药”的著名故事和使用“伏鲫”的感受,以及最近…  相似文献   

5.
汤昕东 《垂钓》2009,(5):34-35
问:我想开一种拉出饵团比较大的拉饵钓底,请问该如何配制,又该注意些什么?答:在开饵前我们对水情、鱼情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可以按照“拉饵=基础饵+状态饵+拉丝粉”的基本方法进行调制。这里所说的“基础饵”是指麸类、谷物类等植物类饵料:“状态饵”是指雪花粉、膨胀粉、烤麸、拉丝粉等,以改变饵料的状态和味型。掌握了这一基本方法,通过合理搭配,我们就可以开出有针对性的符合鱼情的拉饵。关于你想开出一种饵团较大的钓底拉饵,可以在基础饵中适当多添加一些粗颗粒的谷物类饵料等,加入适当比例的拉丝粉,就可以调出比较饱满圆润的拉饵来。  相似文献   

6.
宿含雨 《钓鱼》2012,(24):14-15
"立冬"非冬,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才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天,沿长江一线大约在农历"大雪"前后入冬。此时池塘停止喂食,不管用腥的还是香的商品饵,搓饵已很少有口了,必须拉饵钓底才能钓到鱼。水库、湖泊、河道等粗放养殖水面甚至拉饵都不行。一般认为,鱼不咬钩是因为活动量、食欲低了,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然而池塘的情况是:相隔5米、水深相同的两个钓位,一人用腥味商品饵搓黄豆大饵钓底,2小时获鲫鱼4尾,后换细线小钩,饵搓成绿豆大,情况略微好一点。另一人用麦香型商品饵打窝,半小时后发现有不明显的小口,于是  相似文献   

7.
李寒停 《钓鱼》2012,(11):8-9
所谓“公饵”,就是在钓鱼比赛中统一使用指定的饵料。“公饵”比赛,早在十多年前就在一些商业比赛中使用,规定必须使用提供商自己品牌的鱼饵。其实,谁都知道那是一种产品宣传的形式。而近几年国家赛事,特别是最高级别的三大总决赛也在实行“公饵”,对此,钓手们是褒贬不一。那么国家赛事为什么要用“公饵”,意义何在?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竞赛委员会郝卫东主任。  相似文献   

8.
集团钩钓鱼,最突出的问题是“诱”与“赶”的矛盾。钩上的饵团大,肯定有诱鱼作用,但饵坨入水时的巨声“爆炸”,对胆小的鱼,就有很大的“赶”的作用。 本文论述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饵坨的入水点与钓点远远分离开。也就是把钓点转移到饵坨入水的爆炸声波区以外的地方。人们习惯的钓法是在饵坨入水落底后,立即轻轻地调整一下坨、坠、线的位置及松紧度,就地定好点,入水落底点即钓点。殊不知这个“点”,是既诱又赶的混合点,效果当然不会好。所谓“饵坨的入水点与钓点分离开”、“设钓点于声波区之外”,其具体作法是:饵坨投入水之后,  相似文献   

9.
任志新 《钓鱼》2006,(3):36-36
在自然水域钓鱼,使用商品饵的悬坠钓法要不要参照竞技用饵的法则即既重视饵的腥香品质又注意饵的各种状态?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竞技比赛为了多钓鱼,不得不寻找一种非常适合鱼胃口的饵料,为此钓手们才会潜心研究试配各种各样的“小药”。而自然水域之鱼大都不挑食,腥的、香的、清淡的都会开口。而对饵的状态,野钓应作为重点来看待。否则商品饵开袋即用,导致饵的状态随意性很大,钓鱼效果时好时坏的原因中就多了一条用饵不当。而且这种原因往往十分隐蔽,不容易发现,需要在钓组相同、钓法一样,钓位相邻,钓点无差异的条件下,在与高手…  相似文献   

10.
竞技比赛钓手对“雾化”一词耳熟能详。所谓雾化,指饵料入水后在运行的过程中,饵料中的细小颗粒脱离饵团主体,逐渐融散于水,并在鱼钩的运动轨迹上形成一道由上而下雾状的现象,就是俗称“尾巴”的雾状微小颗粒。  相似文献   

11.
钓饵启示录     
管察 《钓鱼》2007,(1X):20-21
某鱼饵厂生产了一种专钓草鱼的鱼饵,叫“草鱼王”。可是,野钓少草鱼,池塘里养的付不起费,就是钓鱼比赛也是鲤鲫霸窝.轮不着草鱼咬钩,不过有人透露:在杭州地区钓混合鱼,不管香饵腥饵,加一点“草鱼王”鱼就胃口大开。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不会相信,汽车时代会有人为拜师学艺而走穿鞋底的事发生,但慕王永贵之名,龚益民确实下过从北京走到上海的决心,还准备了3双球鞋。后来找到了阿贵在媒体的一位挚友,几番恳求,电话打烂,才走后门进了“海狮”提高班。“钓鱼,值得你这样做吗?”“这么说吧,北京人过去不吃泡饭,现在也改口吃泡饭了。为什么?生活节奏加快,泡饭快捷、方便、经济实惠。钓鱼发展了,技术也变得复杂起来,读王永贵《不吃不吃加点药》的故事和听去过“海狮”的人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我发现王永贵从繁复中提炼简约,把复杂稀释为简单,以直白的语言讲解技术,是我…  相似文献   

13.
李懿 《钓鱼》2007,(2X):12-13
竞技比赛钓手对“雾化”一词耳熟能详。所谓雾化,指饵料入水后在运行的过程中,饵料中的细小颗粒脱离饵团主体,逐渐融散于水,并在鱼钩的运动轨迹上形成一道由上而下雾状的现象,就是俗称“尾巴”的雾状微小颗粒。  相似文献   

14.
去年,第十四届全国钓鱼比赛在宁波胜利收竿。钓友们在赛中赛后谈论最多的是手竿赛中的“拉构上饵”和抛竿赛上的“炸弹型饵”。笔者大赛撷英,充一回“事后诸葛”,也来侃侃钓饵。“拉钩上饵”是出新众所周知,手竿竞技快为先。其中,上饵速度最关键。因此,多少钓手为练搓饵上钩而刻苦钻研,有的人甚至到了“走火人魔”的地步,据说连上厕所时都坐在马桶上练搓饵上钩。然而,在本届比赛上,一种新的上饵法──“拉钩上饵”(钓友们谑称“拉”)把上饵速度提高到极限,把上饵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拉”得不少垂钓高手心惊胆颤。于是,就有…  相似文献   

15.
李寒停 《钓鱼》2012,(16):18-19
在比赛中统一用公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多年来有关公饵一说,在钓鱼人当中至今没有“统一”意见。无论是比赛的决策者、赞助商家,还是参赛的钓鱼人,对比赛用公饵都各持己见。本栏目特别邀请到龚平,请他谈谈自己对公饵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郝德泉 《垂钓》2006,6(4):42-42
现在竞技比赛钓鲫鱼,选手一般都使用商品粉饵,使用蚯蚓等虫饵者很少。究其原因很简单:商品粉饵卫生,使用方便,上饵速度快,可以适应竞技比赛的需要。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蚯蚓等虫饵在竞技比赛中派不上用场,特别是素有“万能钓饵”之称的蚯蚓,不仅广大钓友休闲钓离不了,竞技比赛中也同样有用处,运用好了甚至还会钓出比粉饵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如何应对窝中有鱼不吃饵。窝中有许多鱼就是不吃饵,这种状况,也许是小药的味型较重致使的。主张尝试运用清淡味型饵料;其次,可能因为水底很脏,鱼不愿意呆在水下,所以能够改成钓深浮或钓离底。而有时钓的多有时少,跟许多要素有关,如钓位、气候等,钓这种鱼要安静,不要暴力扬竿。  相似文献   

18.
刘定龙 《钓鱼》2009,(17):20-21
1.低温下开拉饵。低温时出丝慢,拉丝粉用量可适当加大,也可以用温水开饵,也可以正常开饵后反复将饵团团紧几次。实在出丝少,可将饵团打散后加丝。不能加纯的拉丝粉,要用丝少的饵(如超诱、拉丝粉、普通鲫鱼饵)将纯的拉丝粉冲淡一些再添加。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05,(17):34-34
1999年5月,翟少明在一次比赛中创造了时速265尾的钓快鱼纪录,钓法是拉饵打浮,吉彦军也参加了这场比赛。赛后,在许多人对怎样开饵和如何制作、使用拉饵盘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吉彦军发现,抛钩后是让风线绷直,牵制浮标下沉,还是将其松垂在水中,这对钓饵的摆动和提高中鱼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蘸饵     
张炎冰 《钓鱼》2012,(20):16-16
蘸饵,上饵技术之一。传统钓鱼都是手上饵,以包和套的方式藏钩于饵。可是饵大了、硬了以及味不对路就没辙了。于是有人在鱼嗜香,不吃蚯蚓、虾等腥饵时备一小罐,内盛炒熟后碾碎的芝麻或糕饼碎屑。遇鱼不吃腥饵时将装了蚯蚓的钩在芝麻粉中蘸几下,这样蚯蚓表面粘满了芝麻,抛钩后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