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哈萨克当代文学文本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婚恋现状的深思,还是对新婚恋观念的赞美,都体现了作家们对人类合理婚恋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7,(6):90-92
晚清家庭小说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融合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除了传统的父母包办式传统婚恋观外,逐步产生了基于自由基础上的婚恋表现形态,这种新型的婚恋形态的显著特点是婚姻主婚权和婚礼形式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了晚清时期婚恋观的自由化发展。对于晚清家庭小说中婚恋观的研究能够深化我们对自由婚恋观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体会到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3.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各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现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冲突,浪漫与理性交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生,性开放度较高与性知识相对缺乏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看是积极的,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婚恋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婚恋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高校要构建体系化的婚恋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婚恋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实现个体的爱情和梦想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和民族事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前代类题材作品,元代婚礼杂剧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在中国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教化下,元代婚恋杂剧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剧中女性大都追求人性解放与爱情,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追求自主平等的婚恋,渴望建立于情感之上的爱情婚姻。研究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恋观,对于我们更好了解元代文人的创作心理,甚至了解元代女性形象和婚恋观念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英语谚语中搜集整理出一些反映西方人婚恋观的谚语,对西方人的婚恋观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同时,对中西方婚恋观进行了简单的对比,认为中国人应学习借鉴西方人婚恋观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8.
以婚恋观为视角,通过考证民国学者的调查、档案史料和政府法律文档,分析了民国大学生对于婚恋的态度、满意度以及新婚姻观的接纳程度,得出了婚恋观主要受到西方学说、女子教育、法律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较之普通青年要进步,体现出传统与西方的争斗和交融.通过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进步和时代的前进.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婚恋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时期的婚恋文学经历了人性的回归、对情爱的反思、对爱情的消解和理性化的婚恋观几个阶段。从反思到传统,从弘扬到消解,从知识分子话语到平民视角,新时期婚恋文学经历了理性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而当代大学生是承担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艰巨历史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代,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是各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现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恋观教育工作也必然要不断地更新。其关键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作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对策是:充分利用两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婚恋道德;重视性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处理好学生维权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由于受 到西方和现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其婚恋观正 随社会变迁而悄然嬗变。当代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 个性解放得到增强,但婚恋的不稳定性、功利化、忽视道德 规范的行为也在增长。这些转轨中的"失范"状念已引起社 会的普遍关注。在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引导青年 期个体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构建家庭伦理文化,已成为当前 青年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魏晋志怪小说中存在大量婚恋故事,而"人神恋"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婚恋类型之一。在"人神恋"故事中,神女、凡男的人物形象设置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民间群体也将其潜意识投射于故事内容之中。此外,魏晋时期道教的炽热、兴盛使得神女、凡男婚恋故事披上了道教思想的外衣。在道教思想影响之下,此类婚恋故事中出现了一系列劝勉修道、服食、触犯禁忌、人神殊途等道教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婚恋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观众被这些婚恋节目所吸引并深受这些节目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节目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代的青年人的婚恋观越来越有物化的倾向。因此,研究青年人的婚恋观问题,对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恋爱和婚姻是大学校园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领域。文章对大学生婚恋观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性,在调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婚恋情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崔张爱情由悲剧嬗变为大团圆的喜剧的同时,主人公的形象也实现了理想化的嬗变;既体现了新旧婚恋思想斗争,又揭示了封建文人的一种理想婚恋观,透射出其心曲和美梦。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反映了唐人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唐代婚恋观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情可以被张扬到极致,但它终究要回归礼,即情之张扬与礼之束缚相和谐。  相似文献   

18.
蔡敏 《教育科学》2013,29(2):61-67
本研究遵循心理测量学程序编制了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辽宁省四所大学的1766名大学生实施了测评。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学生婚恋观状况良好,持有比较健康的婚恋价值观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婚恋观出现偏颇,在择偶条件、性爱道德、婚姻本质和夫妻地位四个维度上反映出值得关注的现象。高等学校应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婚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和性观念,提升婚恋的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帮助大学生理解婚姻的真谛和夫妻的角色,增强婚恋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节,可以发现哈代的婚恋观从对传统的威塞克斯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到对维多利亚时期婚姻观念的猛烈抨击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哈代婚恋观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哈代的个人经历以及哈代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哈代婚恋观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认识和对他的小说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慧霞 《文教资料》2009,(22):26-27
张爱玲通过她笔下所描绘的种种婚姻与爱情的故事,显示了作者实用功利、虚幻偶然和悲观残缺的婚恋观.本文对张爱玲的婚恋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