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中的文学与过去时期的文学,在发展形态上的最大不同,是在创作与批评的主线之外,又以论争纷出,事件频仍的方式,添加了诸多让入眼花缭乱的副线。如果说,80年代的文学演进是以政治浪潮为主导,90年代的文学演进是以经济浪潮为主导的话,那么,新世纪文学则是包含了政治,也包含了经济,还包含了以前所没有的媒介、网络、信息等多向主因的合力推导的文学演进。经由80年代、90年代的不断演进与剧烈变异,新世纪文学已经逐步呈现出一种“三分天下”的新的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繁盛性”、“新异性”与“外延性”。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学现状,我们都需要在导向、观念、批评与教育等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调整与有效的增强,以便适应新的情况,应对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文学,以小说的发韧揭开创作序幕,又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一次次迭起的热潮,组成一部轰动而光辉的小说创作连续剧。至今仍保持着它的余热。而与小说相提并论的文体——散文,在前十年中一直寂寞和冷落,尽管也有过鼓噪。新时期伊始,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浪潮冲击下,散  相似文献   

3.
为突破当代科学与人文对峙的困境、缓解二者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罗蒂通过推倒认识论哲学大厦、终结科学文化霸权、崇尚泛文学文化的三部曲,构建起理想的泛文学文化范型。泛文学文化以强大的兼容性涵盖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等众多文化样态,以宽容性鼓励多元性、以对话性鼓励共存,以想象力促进学科间的沟通,在宽泛的文学文化视野中尝试科学与人文共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了历史性变革,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的社会思潮、人民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在理论上,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创作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人物与主题,把普通劳动人民与新式知识分子作为文学的主人公,以取代旧文学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而展示“批判旧道德,旧制度”、“表现下层人民的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韩国、越南乃至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笔者以“亚洲汉文学”相称,意在将其纳入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之中。本文从亚洲汉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域外汉文学的模拟性与创造性、亚洲汉文学区域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等三个方面,在纵横两个向度上,对亚洲汉文学的源流与构成进行探讨,并通过对亚洲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关系和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的比较研究,阐明亚洲汉文学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为例,探讨知识是文学文学教育的根本、文化教育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课程与趋向等三个问题,以挽回文学教学成效和获取文学知识应有水准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开端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文学形态经历了从解放区文学、二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变迁,至今仍在发展中。多样的文学形态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丰富的书写内容,也见证了文学与政治复杂关系的演绎。  相似文献   

8.
段祥贵 《高教论坛》2012,(12):57-60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本质上指向一种以跨学科为精髓,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人类学。从文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在文化大语境下把握外国文学,坚持比较文学观念,坚持人文精神等教学理念;应重视一些边缘性的文学、生态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国外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交游是文人之间以创作为目的的文学活动。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父子皆雅好文学,那些因战乱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先后聚集到邺城,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邺下文人集团.邺前文人集团和前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曹操为领导核心,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呈现出功利性向非功利性、主情过渡的特征;后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丕、植兄弟为文人集团更直接的领导,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举行过重大的文学活动如南皮之游、西园盛会等,在这些文学交游活动中,他们借物咏叹、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技艺,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也以主情、非功利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学的本质追寻是对文学课堂发展的深入研究,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文学教学过程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验性与生成性的结合、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体现作品的人文性为着力点,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落脚点;注重学生的文学实践,强调实际体验;使得文学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饱满。  相似文献   

12.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美国,在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相关文学教学理论相继涌现,出现了新的文学教学研究和实践范式。在文学理论、教育理论的相互影响与映射之下,美国文学教学理论经历了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体验为中心,再到以社会文化构建为中心的理论变迁过程。这种变迁为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独白文学与主调音乐、复调文学与复调音乐、后现代文学与无调性音乐为例,说明了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介入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为探讨视角,认为文学形式的意味是一种认知构建,呈现了对现实社会能动的理解和认知,而非一味地反映现实。在文学关系或文学作品的流传中,往往得以流传的也是文学形式及其对现实的认知,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对寻根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归根结底是这种文学形式为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的认知方式,提供了一个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以及过去与当下对立冲突的写作范式。由于具体现实困境和文学传统的相异,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在继承《百年孤独》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进行了富有本土化意义的变异,而这种本土化塑造了寻根文学的独特性。本文从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来探讨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关系,以期提供一个探索20世纪复杂文学关系的视角,理清外来影响与本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也要促进地方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高校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地方文学发展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途径或交流的平台至关重要。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计划为中心,从制度保障与学校支持、开展系列交流活动服务地方文学发展、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构建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地方文学发展良性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潮流中,文学领域各种新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余秀华和范雨素为例,从文学传播、作者与读者三个方面去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现象,可归纳出传播媒介的网络化、作者身份的标签化与读者群体的狂欢化的特点。文学研究领域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革新与挑战,就要适时地把握与分析新媒体空间中的文学现象,进而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是文学应对时代革新与挑战的积极态度与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史学建构替代审美体验、以理论阐述替代文学感受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呈现的基本趋向,同时也是文学教学日渐疏离文学本体以致根基空疏、积弊重重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李健吾以审美体悟、主体突入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批评为教学困境的缓解提供了一剂良方,为文学感受的回归、言与意关系的重新确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