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进行理论综述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缺口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演变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缺口是正规金融功能性缺失和国家长期金融抑制政策共同作用的产物。金融缺口产生了获利机会,而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对这一利润机会的理性回应;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金融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个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基础演变引发国家对金融制度重新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走向成熟的阶段,变迁过程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初始状态的四个特征影响了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限制了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的提高。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其支农绩效,必须彻底改变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鼓励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农村经济,其发展理应得到金融的支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经过三十年的制度变迁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三农问题”的凸现,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通过利率市场化、竞争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途径构建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农村经历了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从农户经营到合作社,又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现在面临重大的制度变迁,其突出表现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着重分析了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均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针对这些组织制度缺陷,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作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要件,是联系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纽带。通过研究安徽省太湖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地农村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和投入力度产生了影响。基于此,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资金回流,以促进太湖县农村经济增长和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在制度改革、机构创新、市场开发、特别是农村金融信贷总量与消费信贷规模扩大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融资难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着金融供给不足,民间金融制度混乱,金融组织不完善,金融产品开发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机制,使其与中国农村经济形势相适应.要开放金融供给,完善民间金融行为的制度,建立系统的农村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与城市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和结构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村金融制度和结构的创新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改革既有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中介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引进竞争机制并为农村金融环境提供立法保障和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制度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制度层面剖析了农村金融缺失因素,并从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和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了制度改革和创新思路——基于“功能观”的金融制度架构,及其对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基于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金融风险将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现状及防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在整个中国农村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中央农业银行,经过法币政策的实施和四行实行专业化,中国农民银行逐渐统一了农贷,成为国民政府的国家农业专业银行,这是中国农村金融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安徽是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最早开展农贷业务的省份之一。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并结合时局的变化和安徽的自身特点,逐渐走上了一条相对完善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农贷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民信用担保能力不足致使农村金融风险过大,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农村金融的先进经验,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稳定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民间资本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信用担保制度,对于规避和分散风险,提高国家、民营和个人投资农村金融的积极性,探索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得到农村金融的支持。加大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赣南脐橙产业化发展为例,从农村金融在促进赣南脐橙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成效出发,对农村金融与产业化发展的缺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贷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发展农业风险保障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商业性金融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的作用远没有有效发挥出来,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强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统筹区域发展的杠杆作用。这可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专门设立地区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投资补完”和“信用补完”的功能,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先导性投资的作用,引导大量的市场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的资金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意义。根据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现状.提出其制度创新的五点思考。指出积极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努力探索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加快建立农业发展资金的回流渠道,规范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是创新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由市场和政府两部分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但是市场也有缺陷和失灵。政府职能主要在于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也可能失灵和失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形式上的差异。中国政府的职能作用因其历史传统、人口和国家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而具有独特性。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的功能,必须以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非常重视农村合作金融问题。但从历史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还略显薄弱。以近代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为个案,分析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农业贷款问题以及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及问题,得出近代江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间金融都做为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就我国而言,民间金融的存在与我国的金融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民间金融的存在有效弥补了我国正规金融的不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因此,本文主张通过法律对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的确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构建、存款保险人制度、行业监管等做出相关规定,从而有效规范民间金融的活动,在承认和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急需在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完善和变革.建立现代农村政策性金融是适应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改革走向.通过对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分析,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实际,从运行模式、激励模式、约束模式三方面作以详细论证.以推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规模经营主体,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明市在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信贷品种单一等问题。对此应该拓宽贷款渠道,积极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完善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