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移动互联APP技术,探讨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移动互联APP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基于移动互联APP技术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同时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目的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传承基地。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用一种更广泛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及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阐述,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瑞雪 《下一代》2013,(7):44-45,4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得以传续、发展。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在青少年手中进行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产业化经营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传承和保护的维度讨论了云南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丽江文化产业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将遗产资源通过商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在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赢得了资金支持,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效保护、"活态"传承,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力度,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增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责任意识;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完整体系;建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学校是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另一种尝试,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教育传承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职责。河南省周口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独具特色,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困境。本文从保护意义、保护路径和具体措施入手,以周口的发展现状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危机在于其与传统的断裂。挽救危机的关键是寻找并重建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注重保护,一方面更要强化传承,同时还要深化理论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遗产保护、传承人创作、科研机构提炼加工进而形成研究体系三条线同时进行,以达到保护传统,创新传承的目的。这样一来在恢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文化防线也得到巩固,避免创新取代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部瓦解。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使文化遗产能在当下社会中传承下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然而在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当下的中报制因政府经济因素为主导、主观干预性强的特点很难对于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好的保护。因此,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可以从濒危性、原生性、情境性这三个原则上进行认定,以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使文化遗产能在当下社会中传承下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然而在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当下的中报制因政府经济因素为主导、主观干预性强的特点很难对于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好的保护。因此,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可以从濒危性、原生性、情境性这三个原则上进行认定,以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有其起因,我国当前的现状决定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猫头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结合经验谈一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  相似文献   

19.
"从化猫头狮"作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猫头狮的传承问题,在学校的和乐文化教育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猫头狮",提出相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措施,从而使新围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权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态环境权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成效的必然是法律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等制度,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