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诗玛》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光辉的艺术珍品,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结构、多样的艺术表现、浓郁的语言特色和奇异的产业功能,构成了《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这种丰富多彩的传奇性不但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更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为《阿诗玛》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不但推动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扩宽和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更成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随着人们对《阿诗玛》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阿诗玛》的传奇性必将放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阿诗玛》异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其进行叙事时间分析,可发现《阿诗玛》异文的一个叙事特征:在叙事频率上“单一叙述”大量使用,而“概括叙述”和“多重叙述”很少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地反映出《阿诗玛》异文的口传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诗玛》原是云南撒尼族人民长期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后经云南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成为现在的长篇叙事诗。长诗一发表,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产生广泛的影响。它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的丰富和优美,已成为我国当代诗歌宝库中闪耀着民族色彩的一颗明珠。长诗《阿诗玛》通过美丽的姑娘阿诗玛反抗富人热布巴拉的强逼婚姻的故事,热情歌颂撒尼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表现了撒尼人民敢于反抗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坚强意志。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为了给儿子阿支娶亲,强行抢走了象山茶花一样美丽的阿诗玛。勇敢的阿诗玛,坚决反抗热布巴拉的暴行,“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决不嫁给热布巴拉家”,“你家谷子堆成山,我也不情愿。你家金  相似文献   

4.
袁勃是从冀南平原走出来的左翼诗人和诗论家,1933年来青岛任教,出版了《真理的船》个人诗集。在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征程中,他成长为太行山根据地宣传战线的领导者。1950年随军南下后领导云南文化,支持和鼓励《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批文艺作品走向全国,也因此在文革中遭遇劫难。他革命的一生和悲剧的结局,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一时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袁勃是从冀南平原走出来的左翼诗人和诗论家,1933年来青岛任教,出版了《真理的船》个人诗集。在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征程中,他成长为太行山根据地宣传战线的领导者。1950年随军南下后领导云南文化,支持和鼓励《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批文艺作品走向全国,也因此在文革中遭遇劫难。他革命的一生和悲剧的结局,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那一时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异文。目前对《阿诗玛》异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上,对其文本形式研究则较少。通过对《阿诗玛》异文的叙事学研究,分析出这些文本之间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有多个诗歌版本以及电影等文本形式。文章试图重新进入形成“阿诗玛”的各种文本,从政治叙事、潜在的爱情叙事、民间寓言等角度对《阿诗玛》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8.
反复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来增强韵律,突出话语的节奏美。对韵律要求比较高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来说,反复修辞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辞手段。在《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运用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反复辞格关系到源语文本中诗歌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传达。文章将通过对法译本《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译者在处理反复修辞翻译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阿诗玛》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根据其所改编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对人的德智美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有益影响,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目前我国美名远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彝族撒尼人民称之为"我们民族的歌",自整理出版以来,不断在国内外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教育传承取得可喜成绩,在发展中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叙事长诗<阿诗玛>自1954年整理出版以来,围绕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阿诗玛和阿黑的关系和长诗的发生地"阿着底"在哪里等重要问题,学术界和文艺界展开了50多年的争论,迄今尚无定论,不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了解彝族撒尼人的发展史、迁徙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备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明贵对彝族诗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阿诗玛》的研究、对“三段诗”的研究、对彝族传统诗歌的研究几个方面,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口传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理想的生境。解放前,口传《阿诗玛》传承良好,主要缘于它有一个理想的生境。普通民众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普通撒尼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它有广泛的需要,以及在撒尼社会中有它丰富的传承渠道,等等,是这个理想生境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优美隽永的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驰名中外、享誉文坛的艺术经典。本文试将《阿诗玛》置于文学传播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拉斯韦尔模式”理论,追寻《阿诗玛》传播的嬗变历程及成因。从这一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的范本中,探讨居于弱势和边缘位置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下语境中,通过传播机制、传播策略的转换,以寻找繁荣民族民间文学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5.
英国是一个种族、民族、信仰多元化的国家,如何使公民教育在加强学生对英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的情况下,促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对种族和信仰多元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种族分歧问题,成为构建多元文化社会和发展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公民教育的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审美的视角看,"人与自然"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和最重要的主题,贯穿在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在早期的神话和古歌谣中,主要表现为对种际平等原则的确立与表达,对动植物内在价值、道德权利的承认;在传说、故事、叙事诗里,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绿色根基进行阐释和记录;记录生态灾难以警示后人,对人性的贪婪狂妄、权力争斗、奢侈消费、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破坏生态的根源进行反思也贯穿在各类作品中。对傣族民间文学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进行探索,可以给当代作家文学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阿诗玛是石林的民族文化象征,同时又是石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口传文本的《阿诗玛》长诗,是阿诗玛最初的叙事载体。在景观社会的背景下,阿诗玛显现成了一块石头,变成了被"观"的对象。经由导游词的改造,原有的口传要素发生弱化,致使真正的阿诗玛形象受到遮蔽。本文引入景观、消费、文化资本等相关理论,作为探讨的基点,试图找到有效的解析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