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积林 《东南传播》2010,(10):133-135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日益严竣,驻站记者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念入手,根据实战经验,分析了驻站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并提出了驻站记者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相关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加快、传媒多元化的今天,新闻广播如何独领风骚?处于前沿阵地的驻站记者应发挥独特作用,在突发事件中快人一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力求不同凡响,在常态报道中多写独家新闻,以凸显广播的优势和长处。  相似文献   

3.
县市报道一般由驻站记者完成,驻站记者在新闻战地的第一线,及时向编辑部传回各市县的报道. 驻站记者各据一方,他们对各县市有关情况了如指掌,但在长期的采访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只注意采访某一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驻站记者,就是报社长期派驻在各地的新闻记者。驻站记者的工作和其他一些记者的工作有所不同,除了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相似文献   

5.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要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6.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7.
大型新闻宣传报道过去一般由编辑部策划、组织实施。近年来,以中央台记者中心为代表的驻站记者开始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驻站记者策划区域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的优势,提出驻站记者应适应形势变化、积极主动参与策划宣传报道活动,并归纳了驻站记者参与策划宣传报道的几种类型、遵循的一般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少媒体的驻站记者,都具有“守土意识”和“本站意识”,能够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军队媒体的驻站记者,还必须具备跨区报道的本领。练就这种本领,需要驻站记者具有全局的眼光与思维、需要建立联系广泛的报道骨干网络,需要具有在陌生环境中捕捉新闻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市县报道,一般是指反映市县工作成就、有效举措、探索实践等的报道。对省报驻站记者来说,市县报道是理所当然的"必修课"。能够运用新闻化的语言,准确及时地把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亮点"印"上省报,不仅是市县的愿望和要求,也是驻站记者的职责和任务。市县报道怎么写,才能既符合本报的要求,同时又赢得市县青睐?以笔者驻站多年、采写大量地方新闻的经验而言,报道要实现"多赢",必须立意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是这些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耳目,是中央新闻单位新闻触角的具体体现,他们虽然大多单兵作战,但中央新闻单位对地方的许多报道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或采访完成的。对一个地区报道得多与少、好与坏也与他们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驻站记者中藏龙卧虎,写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报道,许多新闻界的领导都是从驻站记者干起的。为探寻他们工作的奥秘,我们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请一些中央新闻单位驻站记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驻基层的信息尖兵,因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头"的大政方针在这里都有鲜活的典型。如果驻站记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敢于担当主角,再大的事件都会在驻地落地生根,驻站记者都可以在这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大事件,驻站记者要能吃透"上头"的精神,能结合"下头"的典型,要写出"沉"得下去"跳"得出来的针对性报  相似文献   

12.
在采写经济报道方面,驻站记者与编辑部跑经济口的专业记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的特殊规律。要把经济报道题目放到全局中去比较,不要一叶障目,误将一般当典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不新,没有深度,缺少发现;二是宣传味太重,信息量太少;三是表述上深入浅出不够,可读性差。三条中最主要的还在选题上,即不少稿件放到全局范围内衡量新闻  相似文献   

13.
驻站记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某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和反映。此类工作性报道,是当地所需所求,但有的不一定符合新闻报道规律,是驻站记者头痛的一项工作,因为此类稿件很难写出彩,版面上也不好处理。如何化解此类报道的难度,有以下选择: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更具有一定导向性.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好坏和工作成果的大小.驻站记者远离报社编辑部,面对诸多的事情,更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驻站记者要想把工作做得让编辑部满意,让地方赞许,应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交叉性思维.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是报社派出人员,从角色上讲,驻站记者一不同于编辑工作人员(就业务范围而言),二不同于地方工作人员,这就决定驻站记者要扮演双重角色,也就是说要具备交叉性思维.从地方来讲,自然希望驻站记者多报道,多写一些有深度、客观反映当地经验的新闻,这一点同编辑部要求一致.但某一地区的某项工作出色,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国也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驻站记者就应该站在编辑部角度分析、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写本地的新闻,而不能去做“井底之蛙”.当然,驻站记者又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在接受报社领导的同时,应接受地方领导,搞好本地区的报道,这是驻站记者应尽的职责.做好这一点,驻站记者在同编辑部各部门的交往中,需要扮演“地方干部”的角色,换言之,就是站在本地区的角度,多反映当地的情况,增加编辑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及时把当地的经验、成果反映出来.二是“形象”性思  相似文献   

15.
驻站记者,主要负责某地的宣传报道工作。驻站记者需要经常与基层打交道,基层也为驻站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海南日报社,一般情况下,记者都要有驻站经历,才会被分配到其他部门。驻站能锻炼年轻记者的毅力,为年轻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  相似文献   

16.
毛浓曦 《今传媒》2007,(6):50-50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驻站搞新闻工作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仅是说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需要克服,更大的挑战实际在于新闻资源的匮乏,也就是说报道什么、如何报道成了驻站记者一个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对记者的要求较高,对记者的职业素质、人文素养以及敬业精神都是一种考验。通过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情况来看,媒体记者素质有待提高。下面本文将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提升记者素质展开全面分析,无论是从专业报道能力,还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深入探讨如何有效促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湖北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有选派青年记者下驻站的贯例。2009年6月起,该集团再次选派青年记者到13个县、市、区驻站,驻站记者同时在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挂职。  相似文献   

20.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