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是以打造了几代人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而被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伤痕小说引领出场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更是给新时期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辟出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伤痕文学”的主流阵地,伤痕小说以其暴露“文革”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批判“四人帮”罪恶而闻名于世,其中对于人性压抑、扭曲的揭示,代表了文学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伤痕小说的兴起,也是民众迫切需要一个压抑已久的人性情感的宣泄途径,更是知识分子出于抚慰那个时代人性“伤痕”的需要。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对伤痕小说带来的人性回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伤痕、反思文学中迫害者类型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伤痕、反思文学的控诉特征及其达到的深度;同时通过阐释迫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说明伤痕、反思文学在对人对时代思考深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指出其障碍所在及其应该超越的地方,从而达到对伤痕、反思文学中悲剧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文学,以小说的发韧揭开创作序幕,又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一次次迭起的热潮,组成一部轰动而光辉的小说创作连续剧。至今仍保持着它的余热。而与小说相提并论的文体——散文,在前十年中一直寂寞和冷落,尽管也有过鼓噪。新时期伊始,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浪潮冲击下,散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边缘化”产生于两种历史文化语境。一是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学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具有了自主性,文学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同时政治对文学也不再予以强烈的干预,主流意识形态放松了对文学的过度管制。二是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趋向的形成,使文学的功能变得复杂化起来。如何看待文学的“边缘化”?如何估价文学家的地位?文学家如何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职责?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批评界加以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5.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不涉及政治批判,只关注人的存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一幅"存在的图",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短暂的人生轨迹.但是这幅诗人的人生画卷却明显地呈现出灰暗的政治历史批判底色,流露出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与宽容以及对历史政治压制人性的无奈与控诉.  相似文献   

7.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到反思、到寻根、到新潮、到新写实等一系列演进过程,体现在力图将西方人道主义、现代主义思想引进我国,而且又表现出对回归传统的依恋。特别是新写实小说的可贵尝试,使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主义,但这是现代化基础上的新的现实主义,是对小说现代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受制于多种因素,诸如时代、政治、读者等文学外部环境因素,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等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以及创作者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章通过考察"伤痕文学"的历史语境,分析制约"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考察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以至文化观念引入后的当代小说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生长乃至不断壮大的内在的发展线索,那就是当代小说对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关注,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当代生活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进祥的小说通过对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的审视,既反映出其间的差异和问题,也深入反思了内在的人心人性问题,呈现出复数的、小写的、多元的、民间化的文学空间。同时这也反映出回族文学,特别是宁夏回族文学由主要以乡村为题材向城市题材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之初,文学和电影开始复苏。伤痕文学的兴起,直接引领了电影理论的大讨论和电影实践。改编自伤痕文学的电影,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各方面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接受方式的电影改编,从弘扬人道主义和淡化反思精神两方面对文学做了当下的"重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念始终徘徊在文学与政治、审美与实用的二元对立之中,或者说,20世纪的中国作家是在顺从政治的自觉中认识了文学,同时又是在掌握了文学的真理后去反思政治的。百年中国文学正是以这种充满着内在矛盾的运动方式,向世界展现着它现代化的奇特历程。  相似文献   

15.
别无选择:诠释“昆德拉式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兰·昆德拉是近年来以小说创作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体系的苑囿。对捷克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对一系列深奥现象学命题的冷峻思辨与作家对轻灵、幽默笔调的选用之间构成的反差成了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界定昆德拉小说的题材与主题入手,全面考察了“昆德拉式的幽默”在作家各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试图通过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即:选用幽默、轻灵的笔调作为哲理小说的外壳,是昆德拉基于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观念的一种艺术抉择。  相似文献   

16.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后又获得平反的知识分子设定为文本的视角性人物不同,张平的中篇小说《梦中的情思》的艺术视点又一次聚焦在了作为女性的秀兰身上,从而也使《梦中的情思》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出现在1985年,在这一年的前两三年间,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三次紧张急凑的“贴近现实”后,在艺术上出现普遍有待突破的情状。与当时的另一股“现代派”文学思潮一起,一系列寻根小说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沉滞局面。本文拟采用西方叙事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探讨寻根小说的叙事特征。这些探讨不仅限于文本内部,在某些时候还需要和小说的创作(作者)和阅读发生关系。从作家的创作看,寻根小说是当时一批作家在80年代中期“文化热”和拉美小说崛起的双重刺激下,调动自己的优势思想和经验资源,开拓小说创作空间,同时变相摆脱政治对文学直接影响的一番努力;从小说的接受角度来看,寻根小说无论是被赞为对传统文化的复归,还是被视为对蛮风异俗的猎奇,它在当时文学读者群中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从叙事视角来看,寻根小说之前的伤痕反思和改革小说,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时,多为一种外聚焦式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皆有确定的把握,在这样一种叙事者的支配下,情节线索稳定的按照某种因果关系(多为一种社会政治或伦理的逻辑)向前发展。而寻根小说中除了《棋王》、《商州初录》等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外,在...  相似文献   

20.
"日常世俗生活",本来就是小说叙事的原点。然而,当小说由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取代了诗歌、散文的正统正宗地位,特别是共和国"50-70年代"文学,由于过分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作用,拒斥小说消遣、娱乐属性;由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的强权规约,特别是对"政治第一"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强调与夸大,小说叙事越来越疏离和拒斥日常世俗生活而走向有关"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以理想代替现实,用精神代替物质,让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文学染上了急功近利、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政治狂热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