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借老、少两代人的爱恨情仇的描写,表现了自然之爱与社会之爱,自然、自由的生活与充满压迫、偏见的世俗规则的秩序化社会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反叛社会、返回自然”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美国小说不能回避压迫和爱这两个关键问题。美国黑人妇女恰恰卷入这场风暴的漩涡中心。惭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伟大小说。”的确,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重弹着压迫与爱的主旋律,但她采用的艺术方式却令这种传统歌吟成为灿烂博大的奏鸣和恢宏悲壮的祭仪。在托妮·莫里森文名如日中天的现今.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其作品中丰厚的思想内蕴.并眩惑于她伟大的人格与作品的巨大艺术较力。本人着重探测的便是晰女》(又泽《心爱的人》)最为明星直接的艺术方式——强化引导母题的力量。所谓“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  相似文献   

3.
《简·爱》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与反压迫反歧视的呼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勇于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简·爱的成长经历来分析其自尊、自强、自立、自爱以及不屈不挠、敢于反杭的精神性格特点,以求得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的更高认识。  相似文献   

4.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没有爱,人类社会便不复存在。据说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是因为前者有爱而后者没有爱。因此,爱成了许多作者写作的主题。散文《向女人致敬》独辟蹊径,赋予了这个主题以鲜活的生命。作者是怎样使这个古老的主题焕发青春活力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其具体为女人之爱,并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精选了三个典型材料:女儿爱父亲,媳妇爱公婆,母亲爱儿子,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女人们丰富的、无私的爱,以表现这种爱之可敬可佩。其次,作者善于将每个女人的爱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进行具体描写,以突出其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朱玲 《英语辅导》2014,(1):184-187
本文以罗兰·巴特五种符码来分析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从文本中分别找出意素符码、阐释符码、布局符码、文化符码和象征符码所对应的所指,并归结出它们对主题的贡献——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的社会制度是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它的父权制和妇道观对女性精神的戕害不亚于奴隶制对奴隶的压迫。  相似文献   

6.
刘晓平 《考试周刊》2011,(72):34-35
母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奉献,母性被定义为对子女爱护的本能。本文所提到的三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母亲杀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杀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爱碧杀婴的直接原因则是对情人伊本的爱;塞丝杀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7.
郭明生 《文教资料》2010,(8):106-108
爱,是文艺作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的主题与最终的价值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注重爱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1.细嚼慢咽,循循善诱,小中见大,语言轻缓;2.运用画史,讲活作品,丰富信息,渲染情调:3剖析主题.还原生活,化静为动,增进体验。总之,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爱的情感的历练尤为必须。  相似文献   

8.
张婕 《福建教育》2010,(7):88-90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一种让教师又“爱”又“怕”的课程模式。“爱”是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探讨的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的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度高,主动性较强;“怕”是即使教师已准备好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兴趣、经验、行为做出有效地解读与回应,这就对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院校园文化"八爱"主题教育活动主要是以"热爱党、爱祖国、爱学校、爱社会、爱人民、爱师长、爱同学、爱自己"八大内容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能形成和创造品牌的,并能取得实实在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活动独特性、实效性、长效性等方面的实践创新,学院"八爱"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爱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是一种情感、创造、价值观与生活教育。当前学校爱的教育在价值取向、观念及过程上存在失当与偏差,要想消解这些失当与偏差,应该从培育学生爱的能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重视爱的教育过程体验等方面加以矫正,达到爱的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胡风的主题观是统摄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下的,在他的主题观中蕴含了“主题先行”的思想。本文试由胡风主题观思想来源以及其它相关文论的分析来重新诠释“主题先行”这个被误解多时的观念,从创作过程、实践经验两个角度来探索“主题先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胡风主题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的“人”具有纯洁性、自然性、永恒性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天然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的“人”则主张排出“人”的概念,纳入“非人”,体现为对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研究从“人”和“非人”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1)从“非人”视角看,智慧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从永恒的主体转化为流动的主体,从纯洁的主体转化为混合的主体,从自然的主体转化为增强的主体;但从“人”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主体虚无”“非人主体”“主体弱化”的风险;(2)“非人”打开了“人”的空间,这种对“人”的解构正是智慧课堂人性论建构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3)在构建新的教学主体时,可以打开“人”的概念,接纳更多的“非人”,但对“人”的弱化并没有获得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现行法律规定入手,认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但国家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超法律限制,在现实层面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主体。对此,笔从法理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进而指出只有合理的并且得到了实施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问题。最后,笔对这种制度进行了初步的建构,即按照法人治理模式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予以重塑,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民集体”法人资格,使之成为法人,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游珍 《高教论坛》2007,(1):105-107,7
“冷门”专业是最容易被各大高校忽略的边缘地带,学生心理压力大,就业局势差,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对冷门专业的发展。冷门专业的院系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专业的合理规划,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增加学生的“专业”性,使得学生热爱专业,并能学以致用,发挥所长。  相似文献   

15.
更加注重能力立意的“3+x”高考改革推进了学科能力的研究。个人心理活动参与下形成的“个人知识”、学科问题情境的经验、人在处理学科问题时的心理思维操作,这三者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心理要素。在提出学科能力的三维心理要素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高考试题对考生学科能力测试的实证分析,以佐证该模型的理论解释力,并论述其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一个核心”、“三个维度”、“五个方面”、“两种课程”,必将对现有的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学科目标、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范式提出挑战。实现语文学科教育学现代转型,必须建构新的学科目标、课程观、教学观、课程范式,唯有如此,语文学科教育学才能引领课程改革潮流。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eaching of a subject can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to teach and learn that subject. It also argues that when our understanding is questioned and changes then academic work can become an emotionally charged endeavour.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where, over a semesters teaching, around two thirds of teachers changed some aspect of their scholarly thinking or practice. These teachers were teaching a range of first and second year classes, they were not new to teaching, nor were they un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For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the change in understanding was not major. It involved a change in teaching practice but it did not involve the questioning of their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For another third, however, the change was substantial. These teachers, in some way, questioned previously taken for granted assumptions, they re-thought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 o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 to the discipline. They also revised their ideas about how to best teach that subject and what learning the subject involved. This change invariably involved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and in some cases this was extrem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hange in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and little, or no,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is change. This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se neglected aspect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suggests a rich vei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This paper builds on previous work that has used phenomenography to examine changes in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taught. An analysis of metaphor is used to explore change and to tap into the rich and complex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at accompany this change.  相似文献   

18.
赵洁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07-208
本文以真实教学案例为依据,从课代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课代表"教学实践的方法和内容。有了课代表的协助,英语教师克服了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难关,顺利完成了每学期教学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并能高质量地开展各项英语课外活动。"课代表"凸显了高职高专涉外护理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探讨的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法律关系要素,传统观点是分为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但本提出主体、客体、内容、对象的“四要素”,并区分为“主动”和“被动”,这在法律关系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