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桦 《全国新书目》2008,(23):35-39
《光绪之死大揭秘》一书详细剖析光绪与慈禧数十年的恩恩怨怨,解读统治中国近50年的慈禧的诡诈与阴谋.在光绪逝世100年之际,深入发掘历史档案,结合最新科学鉴定结果,拨开了光绪之死的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2.
光绪言皇帝的《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端的标志是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慈禧亲信荣禄私下活动,打算联络六部九卿共同上书请慈禧复出,御史李盛峰也在御史中串联,号召联名上奏请慈禧再度垂帘。后党逼光绪退位的举动,使得已亲政的光绪忍无可忍,他甚至通过庆亲王奕劻勖向慈禧捎话:“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光绪以其懦弱、畏怯的天性向慈禧要权,这几乎是他一生中破天荒之举,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描写宫廷生活的笔记小说不胜枚举、浩如烟海,也不乏外文书籍,其中一本名为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皇太后统治下的中国)的英文书籍尤其值得注意。中国园林博物馆藏有一本此书的1911年重印本,此书中文版首次出版时译名为《慈禧外纪》。本文首先整理了中英文《慈禧外纪》的出版情况及作者生平,分析了中国园林博物馆藏英文版《慈禧外纪》的文物、历史价值。然后借助其它记述"慈禧西狩"的史料,对《慈禧外纪》所记部分内容进行了考订,并考证了"慈禧西狩"途中自岔道至榆林堡路段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其面像.有趣的是,对西洋画一无所知的慈禧,在画像之前,曾急不可耐地提出过不少问题,如为什么要坐着画呀?别人能否代坐?是否每天都要穿一样的衣服、戴一样的首饰珠宝?等等.出于迷信,慈禧还专门择定黄道吉日,叫人帮她精心梳妆打扮,换上绣有紫色牡丹的朝服,披着寿字嵌珠花巾,头上插着玉蝴蝶和鲜花,手上戴着玉钏及长长的护指套.  相似文献   

5.
里一 《档案时空》2005,(3):37-38
光绪二十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上光绪皇帝一路逃到了山西太原。此时,慈禧不仅为丢失了皇太后的威严而发愁,更为生活上的事而发愁。原来,因急于逃命,她手头十分紧,已到了要向地方官伸手的地步了。太监李莲英四下放出消息,暗中用卖官来帮慈禧。要说当时的官员,许多都是花钱买的,见慈禧已有卖官的意图,很多人想趁国难之时,便宜捞上一个大官当当。  相似文献   

6.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都葬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慈安的陵叫普样峪定东陵,慈禧的陵叫菩陀峪定东陵.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便踏上了逃亡兼流亡之路.在此期间,他遍访东西方各国,最终将自已颐养天年之地选在青岛.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康有为仍未逃过慈禧派出杀手的追杀……  相似文献   

8.
《档案》2004,(4)
慈禧,作为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独揽朝政达48 年。生前她挥霍无度,临死时留下遗旨:“丧葬典礼,务极隆重。”她的坟墓可以说是用黄金堆起来的。 有名宦臣写了一本《爱月轩笔记》,详细记载了慈禧葬礼以及贮棺宝物的名称和数量。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织的镶宝珠锦褥,厚 7 寸,上面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粒、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绣佛串珠薄褥一层,褥上用珠1300粒。慈禧身穿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入棺后,头戴珠冠。冠上镶嵌重四两大如鸡蛋、价值白银2000万两的宝珠一颗;头边置金、…  相似文献   

9.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在中南海瀛台阴冷黑暗的涵元殿里,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走完了他悲凉、凄苦、充满哀怨的一生.第二天下午,74岁的慈禧皇太后死于中南海仪鸾殿.  相似文献   

10.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其画像。有趣的是,对西洋画一无所知的慈禧,在画像之前,曾急不可耐地提出过不少问题,如为什么要坐着画呀?  相似文献   

11.
哈恩忠 《北京档案》2004,(12):42-43
这些年,影视界的清宫戏可真是拍了不少,上至康乾盛世,下到衰亡末代,皇袍马褂,太监宫女,每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就是有关清代末年的影视剧便可拾掇出一大堆,什么<戊戌变法>、<慈禧西行>、<末代皇帝>…….这里面有一件事许多人都会有印象,就是变法失败后的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了度余生.  相似文献   

12.
王道成 《历史档案》2007,(3):128-131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梁启超在谈到慈禧修颐和园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吾尝游颐和园,见其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  相似文献   

13.
叶赫那拉·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年74岁,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掌控晚清政权达47载.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第-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13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15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10年.三次垂帘时间加在一起长达38年,另外的9年虽还政于皇帝,但朝廷重大决策仍需其点头方可执行.可以说,慈禧是-个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载湉被幽禁瀛台。由于政治上的失势,又失去应有的自由,身心交瘁,疾病日趋加重。慈禧太后以此为借口,欲将光绪黜废,立端郡王之子溥俊为大阿哥,嗣承帝位,以使她再次训政,直接掌握政权。这一计划遭到许多京外大臣及各国驻华公使的反对,慈禧未敢冒然下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十日,慈禧为了掩人耳目,用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征  相似文献   

15.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  相似文献   

16.
一八七五年,清朝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同治皇帝承嗣皇位,是为光绪皇帝。当时载湉只有三岁半,一切朝政均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时至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载湉已经成人,到了亲政的年龄。按清制,皇帝亲政之前要举行大婚典礼。于是由慈禧指定,选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长叙的两个  相似文献   

17.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率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亻隽)等换便衣乘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狼狈西逃,开始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新近问世的30余万字的《奕訢慈禧政争记》是继董守义的同等篇幅的《恭亲王奕訢大传》之后,宝成关关于恭亲王奕訢研究的又一部力作,从而在清史学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但又很引人注目的“奕訢热”。奕訢和慈禧自1861年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推翻顾命制度,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夺得清廷最高统治权力之后,直至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奕訢病逝,两人之间从联合到矛盾冲突,暗斗明争从未间断,成为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焦点,直接关系到清王朝的治乱得失与兴衰荣辱。因此,奕訢与慈禧之间的政争,就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揭示晚清政局演变的规律与特点所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作者在撰写本书时,以奕訢的生平为范围,以奕訢、慈禧间的政争为主线,着重考察奕訢集团的兴起,奕沂同慈禧从联合到冲突的始末,揭示这一政争对中国近  相似文献   

19.
穆欣 《北京档案》2000,(6):56-57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率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亻隽)等换便衣乘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狼狈西逃,开始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0,(44):24-24
近日,记者发现一本名为《皇朝的背影——我在慈禧身边的日子》正在网上热销。该书因为因为全面揭秘了慈禧的私人生活引发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