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当前,构建和谐而校园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新时期高校校园和谐建设的内容并就促进校园和谐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高管理能力,完善高校的法制、法规、制度建设,建立矛盾化解机制、诉求渠道,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骏 《教育探索》2006,(10):52-53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努力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不断健全构建和谐校园的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和谐校园构建需要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支撑和谐校园。两者相辅相成。因而,高校必须较强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构建。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构建和谐校园的特征、构建和谐校园的几个“和谐“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中,作为群众组织的高校工会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不仅概述了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高校工会在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而且结合沈阳化工大学的实际阐述了高校工会如何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校园的和谐发展中起到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组织结构及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和谐三个方面来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8.
韩巍岩 《华章》2008,(7):82-83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党的最基层组织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明确高校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其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加强高校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事部门应该针对其工作对象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建立公正合理考评体系和分配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树立以师为本工作理念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杜理才 《文教资料》2009,(6):168-17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以法治精神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现代社会基本的人权保障原则.权利救济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权力的公开、公正、合法行使原则.学校决策及规章制定要加强民主性与透明性、引入听证制度,让"正当程序"渗透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建设更加合理、公正和人人心情舒畅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来看,“以人为本”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体育的社会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庄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2):135-13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奋斗目标,它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体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构建体育的社会和谐这一研究命题伴随着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日渐浮出水面·体育发展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的社会和谐就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醉翁亭名扬天下。而由此形成的"醉翁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和无穷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前,深刻领会"醉翁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具有主导性、现代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现代特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及时化解和妥善解决各种文化矛盾,坚持正确的原则,把握重点,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构建健康向上、协调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就其深层意涵而言,忠恕不仅是一种"尽己而推"的道德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因忠而恕"的道德信仰。同时,忠恕更体现为一种宽容的道德态度、推己及人以爱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如此阐释,不仅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的深刻涵义,而且对于理解忠恕之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性支持作用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和盛行偏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轨道,是教育系统内外部不公正的复合衍生物。教育系统外部的不公正表现为教育资源与权利的分配不公正,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公正表现为个体发展层面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和而不同”思想奠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