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齐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26-127,134
"成语是一种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意义的固定词组。""在结构形式方面,成语结构定型的特点特别突出。"异序成语是同义成语的一种。由异序成语形成的原因出发,研究了其内部结构和使用频度以及由此导致的在使用时的大同小异,来更好地理解成语结构的定型性。  相似文献   

2.
异体成语是汉语成语中争议颇多的一类,一直与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存在着划界问题。异体成语的“异”具体表现为异素、异序、异构、异义、异音、异用,涉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语体、语源、文字等因素。异体成语的大量存在正反映出成语脱雅求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运用了许多成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改换成语的语素或者变换成语语素的位置;在一个语句中连用同义成语,使语意表达周密丰富;在上下文中对应地运用反义成语,互相对照映衬,收到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成语在发展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已经固定了的、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变化形式称为成语的同义变体。成语的同义变体是成语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往对它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式变化方面,而实际上成语及其同义变体之间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本文即探讨成语及其同义变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用·异体成语分为异素式和异序式两类。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涉及语音、结构、语义、文字、色彩等语言要素和通俗性、均衡性、准确性、变异性等民族心理,是动态的多元标准和静态的内在规律的协调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当反义语素构成成语时,常会出现大量的同位对举现象。在成语中,准确认识反义语素同位对举的多种格式,考察此类成语的语序规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认清它们的特殊性等,对人们今后更好地使用此类成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围城》成语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莉娟 《文教资料》2010,(21):33-34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但它也有灵活性的一面,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可以活用成语。本文对《围城》中的成语活用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围城》中成语活用的五种方式:语素的替换、语序的变更、结构简化、内部扩展、取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史维度剖析《淮南子》成语的源流演变过程,有助于汉语成语史的深入研究。以习用性、定型性、完整性和表意的双层性为成语的判定依据,统计得《淮南子》成语331条,其中源自先秦或同时期更早文献的成语211条,源于《淮南子》的成语120条。引申沿用类《淮南子》成语经直接引用、换字法、减字法、凝缩法、节录合并法、捏合法、调序法或综合法等八种方法构成,原创类则通过截取语句、改换语素或语序、添加语素、简括故事或浓缩语句等五种方式在后世被改造为成语。《淮南子》成语的演变以形式演变和语义演变为主,前者包括成语内部语素和语序上的变化,后者包括理性意义的演变和色彩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在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中,我们常常碰到某个成语与另一个成语只相差一字的情况。命题者往往利用相差的那个关键字的语素义所造成的成语意思不同进行干扰,这就需要我们有准确地理解语素义及把握成语义的能力。现就几组常用的一字之差的成语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并列式成语可以采用二次界定的方法来界定。首先确定其是否是聚合词,其次通过经典性理论对其进行界定。并列式成语有如下几点特征:并列式成语在整体结构上只存在一种构词法——复合式合成词中的"并列"型构词法;并列式成语的构成语素基本上只有4个;并列式成语的语素均为"类义语素";并列式成语具有经典性的特点,语言古朴、凝重,多源于书面语。  相似文献   

12.
芜崧 《学语文》2004,(5):41-41
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表义的整体性。然而,历史上的一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讹变”,或更换语素,或省略语素,或改变语序,或把甲义用作乙义,久而久之,便习非成是、合法化了。典型的例子是“明日黄花(指菊花)”,比喻过肘的事物。宋·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今天(重阳节)看到菊花盛开,想到明天(蘑阳过后)菊花谢了,枯萎了,于是产生“美好的事物会过时”的叹息。现在人们常常用作“昨日黄花”,例如:  相似文献   

13.
结构的稳定性是汉语成语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稳定之中也有变异,从而形成了成语的异体现象,出现了异体成语。成语变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由群众口头创作而来的成语,由于“口音”之故。一个成语往往有几种“相貌”;(2)由于行文中平仄、对仗的需要,调整词序也会造成成语异体;(3)正反对照形成的异体成语;(4)为了改变感情色彩的需要而形成的异体成语;(5)有意活用,创造异体;(6)将错就错,制造异体;(7)习惯选择与避讳选择形成异体成语。成语变异的主要方法也就是异体成语产生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换序;二是换字。在我国的汉语典籍中,异体成语大量存在,对异体成语加以研究和整理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四字格形式的成语一直以来都是成语中的主体部分,古往今来四字成语也多被人们广泛运用。而同义并列成语一方面作为成语中的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又作为汉语同义并列词语的扩展,非常值得关注。在前人研究成果——并列式双音词排列具有"平起仄收"的规则下,文章以《汉语成语小词典》为主,对其中的同义并列成语进行统计分类,尝试浅究小词典中的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规则及原因,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比较定型、凝固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但是有时出于修辞的目的,也可以灵活运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成语活用”。关于这一问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都有论述。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菁  隽永 《天津教育》2008,(6):51-52
成语(含四字格惯用语,下同)绝非一成不变之语。在长期的语用实践中,有些成语其语素、语序或语义发生变异,但其特质仍是约定俗成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成语可归纳为:(1)语素未变,语义改变,如“明目张胆”(由褒义变贬义)。  相似文献   

18.
同义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意义上具有共同性,但在词义、色彩、用法上又有细微的差别。辨析、区别它们的差异性,有利准确的使用,恰切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9.
徐卫东 《语文知识》2002,(10):24-25
一般说来,汉语成语的结构已定型化,但是有些成语在具体运用时,存在着语序变换的现象。能够变换语序的成语,绝大部分是分成两段的并列结构,其上下两段不仅结构相对应,词类也相对应,意义或者相同,或者相近,或者相反。试分类辑录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同素成语是组成成分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同的语素的一组成语。笔者对其界说作了说明,进而划定了它们的范围,归纳出它们的形式类别和意义关联的类型。最后探讨了它们的成因,阐述了研究同素成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