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容 《出版参考》2005,(23):33-34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 我离开中大时对同学们说,我要随家庭去上海,其实,我改了名字进了<新华日报>,并和李普结了婚.结婚前,李普有一次偶尔和周恩来聊天,告诉他说要结婚了.  相似文献   

2.
我家门口有个小报摊,忽一日挂起个小牌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代销点.奇怪的是除每天有两份<北京日报>外,其他三种报纸从没来过.报摊的主人说:人家让挂的,可人家又不送报.  相似文献   

3.
有个栏目由于自己巨大的成功而陷入困境,我说的不是<非诚勿扰>,而是<焦点访谈>.不久前,一位<焦点访谈>的记者在研讨会上抱怨说,现在的采访越来越难做,因为一听说是<焦点访谈>的记者,当事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4.
两年来,我馆结合档案升级工作,根据<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规定,对全市应进馆的所有一、二级立档单位、撤销单位的档案全面进行了接收,总计6268卷.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6.
卖书     
郭沫若 《出版参考》2004,(29):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7.
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是在国外,最先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转载,一天天连续拜读的,后来又翻阅了原书,受到很大的教育.这些就不用多说了.  相似文献   

8.
周晴 《编辑学刊》2002,(4):65-66
和郑春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刚刚进少儿社,在<巨人>杂志工作,记得那时<巨人>上,将发表她的一篇低幼文学作品<贝加的樱桃班>.那年我23岁,才出大学校门,而春华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是拿着稿子去请她修改的,以我当时一个大学生的眼光,提出了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让她改一下.我至今记得,那细节中,她写手指受伤的贝加将手指跷得老高老高!而我认为,生活中男孩子应该不会这么夸张!  相似文献   

9.
朱伟 《图书馆》1999,(6):76
我被傅敏先生让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悬挂着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的照片. 问起<傅雷家书>的出版,在沙发上坐定的傅敏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其实,我们应该谢谢他,是他最早认识到这些信的价值,也是他最早将这些信加以编辑整理,这才有了今天已行销100多万册的<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10.
胡同     
朱湘 《出版参考》2004,(32):33-34
我曾经向子惠说过,词不仅本身有高度的美,就是它的牌名,都精巧之至.即如<渡过云>、<荷叶杯>、<摸鱼儿>、<真珠帘>、<明儿媚>、<好事近>这些词牌名,一个就是一首好词.我时常翻开词集,并不读它,只是拿着这些词牌名慢慢地咀嚼.那时我所得的乐趣,真不下似读绝句或是嚼橄榄.京中胡同的名称,与词牌名一样,也时常在寥寥的两三个字里面,充满了色彩与暗示,好像龙头井、骑河楼等等名字,它们的美是毫不差似<夜行船>、<恋绣衾>等等词牌名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不记得什么人这样说过,拿它来形容今年的图书零售业倒是十分恰当.八月间<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山西省介休市新华书店向看书的读者收"看书费",每小时一元.九月初,<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中关村国营与民营两大书店的"折扣战"拉开序幕,书业界忧虑,读者高兴,引发许多评说.紧接着<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久负盛名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变脸",部分店面受到金银珠宝的挤压有一组文字,既报道又评论,跟着又有<北京图书节名社新书五折卖>(见<中华读书报>).如此种种,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图书销售走向市场经济这一回是真格的了.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13.
五一节晚上.到人民大会堂看了一场音乐会,是朋友送的票.音乐会的主题是"我的祖国",名称是"中国歌坛著名歌唱家成名作原人原声大型交响演唱会".老实说,拿到票时.只是想和家人稍微放松一下,但没有想到演出效果有这么好.黄华丽唱<我的祖国>,聂建华唱<怀念战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卞小贞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刘秉义唱<我和我的祖国>,德德玛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耿莲凤唱<祖国一片新面貌>,尤泓斐唱<卖花姑娘>,杨洪基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李光羲唱<祝酒歌>,几乎每一支歌从开唱就有观众发自内心的热烈的掌声相伴随,观众时而把掌声汇集成同一个节奏为台上的歌唱打节拍,时而又屏住呼吸静静地欣赏.看到德德玛拖着病躯真情演唱时,我几乎感动得要流出眼泪.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共同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岁月倏忽,<图书与情报>已出百期. 一本刊物的经历和一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有甜酸苦辣,有退进逆顺,有时还要受到人们的月旦毁誉,这些都是极正常的事.我既是<图书与情报>的读者,也曾经是作者,现仅据个人体验与感受讲讲对<图书与情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滩上有一位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严折西,因他创作词曲笔名用得多,真名用得少,故真名不甚传扬.若说到一批老歌,如:<千里吻伊人>、<爱的归宿>、<告诉我>、<烧饼歌>、<知音何处寻>、<许我向你看>、<得不到你的爱情>、<两条路上>……都是灌录了唱片并流行一时的歌曲,那时生活在上海现还在世的80岁上下的老人们还能记得.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及其可能性>是爸爸送给我二十岁生日的礼物.接受这个礼物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还得应邀作序.爸爸说我来作序有跨文化的意义:在大学生女儿与教授父亲之间、80后与60后之间开展"另类"的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8.
就像许多时尚一样,畅销书现在已经成了读者的一道大餐.记得前一阵子,我就看到不少少男少女坐在肯德基店里,一边喝冰镇可乐,一边津津有味地翻着<哈利·波特>.后来有同事对我说,现在白领青年也爱看这书了,他们进出酒吧或时装店时,总忘不了在胳窝下夹着本<哈利·波特>,而以前则是<新概念英语>.  相似文献   

19.
良师益友惠我良多 说起来,我跟穗芳兄有好几个"同".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同在新闻出版署直属的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应<新闻出版报>之聘做"评报"工作,还同为<新闻出版报>、<新闻之友>、<语文建设>、<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等报刊撰稿.  相似文献   

20.
如果想与<英汉大词典>套近乎的话,我会说,我与它有点缘. 与它有缘,是因为一代人的缘故. 我们这一代人学的第一句英语是Long live chairmen Mao,用的第一本英语工具书是<英汉小词典>.20世纪70年代中6元一本的<新英汉词典>问世时我们欣喜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