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2.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3,(10):43-44,47
12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 )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2 )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来划分 ,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3)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 ,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 ,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3.
一、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三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各阶级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  相似文献   

5.
于维良 《教书育人》2002,(14):42-43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意识…  相似文献   

6.
陈君 《教育与职业》2004,(27):75-76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格的司法公正制度,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症结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一、法律意识的涵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将“法律意识”解释为“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权利与义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理念如何铸化,内化如何实现,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认识这门课,如何在生活中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生,以正确的法律意识提升道德,是一个需要当代青年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汪平 《甘肃教育》2008,(22):13-13
一、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法律意识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公民遵守和执行法律发挥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翠的观念先导。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育,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途径,为推进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高校法制教育的着眼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应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性,着眼于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鉴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加快的形势,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要着力培养和增强学生以下几种意识: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为核心。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和。前者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后者则是人们对法律的本…  相似文献   

1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法律教学应根据初中生思维、认识发展的特点,围绕法律意识的树立过程中“法律知识教学”“法律思维培养”和“法律实践表述”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20.
教育法律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了解、对依法治教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法律的评价等等。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指教师关于教育法律认识的心理、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法律知识的总称。由于多种原因,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尚未得到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