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  相似文献   

2.
习作是扎根于学生心灵的花朵,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积累素材,广开习作泉源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能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写作能力。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生活,激活学生习作,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关注生活,找准源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丰富的大书。作文指导不只是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指导,更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4.
课标指出: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学生能够借助"心灵物语"的表达方式来写一写对福利院里的见闻所产生的感想、联想……  相似文献   

5.
开展童话习作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从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中学习方法、积累语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习作的素材,通过读写结合进行童话故事的仿改续编,通过阅读童话绘本创编故事,进而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童话创作、自由创编等。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吴向东  蒋黎明 《教师》2012,(33):69-69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具有特殊性,如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水平滞后,等等。对此,笔者由“巧做伯乐,雕琢学生心灵”着手,从“培养兴趣,关注学生心灵;时时留心,妙借生活素材;处处用心,发掘学生潜力;另类巧评,温暖学生心灵”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中学生苦于写作,原因是好高骛远找不到素材,有素材又展不开篇幅,写出的作文没有神韵,没有灵气,干巴巴的,苍白无力,更不用说自我感动和感动他人了。原因何在?我想,还是学生没有找到敞开心扉,心灵绽放,情感体验宣泄的切入点。一.巧用名篇引领学生释放心灵释放学生的写作心灵,借助《丰碑》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写作的顺畅和情感的自然宣泄。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习作素材,教师就要从学生生活出发,激发习作兴趣,引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文本阅读中,从课堂学习中,在平时练笔中去积累素材,用锐利的眼光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小手去记录,做到"以我口表我情,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年级学段目标中对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按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背景]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  相似文献   

14.
一、走进生活,捕捉孩子的心灵 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之源.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和感受,引导其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当前小学生习作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记流水账,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这才是习作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积累素材习作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因此,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学校、家庭和  相似文献   

16.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习作教学的综合功能,运用能实现评价综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让作文评改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以此来发现学生的习作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习作水平上的发展。本文通过"书信传递心扉"来代替传统呆板的作文评改,真心地赞赏学生的生活和文章,令每一名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欣赏和被欣赏"的愉悦情感充盈整个作文评改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要帮助孩子们开启那双"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心灵之眼,将"活动"引入作文课堂,学生便能在活动中释放生命能量;在活动中丰富体验感受;在活动中激发习作欲望;在活动中有序观察,积累素材、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情有所动、心有所感。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经验指人在社会环境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技巧,形成的生活感受。本文中"生活经验"指创作主体的习作素材,创作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衍生出具有个人印记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习作习惯、技巧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作品。简而言之,生活的丰富性与曲折性提供了最基本的习作素材,而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探讨与感受则是对习作素材内容的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要进行有条不紊的习作训练,即从一年级的听说练习到三年级的小作文练习、仿写训练等,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启蒙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