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明确写人习作的“度”写人习作要明确“能写”“简单”“记实”之要义。“能写”,其中“能”就是:能够,会。“能写”就是能够写,会写。从写人的角度看,那到底怎样才算是“能够写”、“会写”呢?应当说,只要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事例,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相似文献   

2.
为使教师群体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铁力市教育局力图改变传统的“维持型”学习模式,实现向“创新型”学习的跨越,本着以“共同愿景激励人,以团队精神感染人,以创造力量驱动人,以创新品质塑造人”的原则,着力打造出一支“两会、两能(会学习、能工作,会服务、能创新)”的学习型团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师资支持。。  相似文献   

3.
关于四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人”、“有人”、“任何人”和“没有人”四个人的故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人人”认为“有人”会做这项工作。“任何人”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有人”对此生气了,因为它是“人人”  相似文献   

4.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打破砂锅问到底”来形容那些喜欢提问的人。其实,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会问的人一定是会思考的人,也是能发现事物本质的人。这些人在写作中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读者渴望了解到的”,所以他们总有写不完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行”是一各种自信,拥有这样伤的自信,我们就能像柱子般撑起一它片天空,就能不断剃战胜困难;拥有汶语样的自信,平凡的人会变得不平凡,杰出的人会变得更杰出。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观察人体识汉字》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儿歌。全文四行两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全文由“导语”“课文”“插图”“会认字”“会写字”几部分组成。课文的插图再现了“人、手、足、口、耳、目”这几个字的演变进化过程。教学目标1.能认读“人、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培养会读书的人”,我深以为是。古今中外凡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所以培养“会读书的人”更应是以读写为学科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会读书的人”,指的是有良好读书习惯和修养,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的人。就是说他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趣、爱好,但又不是盲目的,他会选择读物也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他知道在广泛的阅览中,只把那些真正有用的书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而且能读出聪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恰恰是不会读书,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0.
赞美能使人快乐一句赞美能让人心情愉快,我的朋友贝克曼对此深有体会。贝克曼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每到一处地方,他都努力学习一点儿当地的语言。他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家,却懂得用不同的语言说那些赞美的话。他会对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说“你真美丽”,他会对一位为了筹集孩子的学费而卖力工作的推销员说“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会对一个疲倦的餐馆服务员说“你的服务很周到”。这个小小的赞美使他赢得了遍布世界各  相似文献   

11.
《好同学》2002,(6)
有一个关于四个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是:“每个人”、“有的人”、“没有人”、“任何人”。有那么一件重要的事必须去做,每个人都认为有的人“会去做”。任何人都能去做,可没有人去做。有的人就生气了。因为这是关系每个人的事,可没有人认识到每个人应该去做它。最后,故事结束在没有人去做任何人能做的事,于是每个人大骂有的人! 嘉宾编辑/胡姣粉  相似文献   

12.
在蚊虫猖獗的初秋,大家常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些人备受蚊子“青睐”,而有些人却能让蚊子“退避三舍”。针对这一现象,美国科学家研究后发现,以下这些人更容易招蚊子,于是他们建议这些人不妨“见招拆招”。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培养会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指的是有良好读书习惯和修养、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会读书的人”要发挥课前、课堂、课后阅读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俊 《教育文汇》2006,(3):55-55
老唐自女儿上小学后,就多次为其语文作业困惑——虽然她才上二年级。有一回是猜字的谜语题。谜面:“空中飞人”。老唐猜是二。“天”就是“空”,其中的“人”飞走了,剩下的不是二吗?答案却是“会”。人能跑到“云”上面,的确也是飞人。结果老唐惨遭女儿嘲笑,因为老师说只有“会”是正确答案。老唐一气之下,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打扰”,有时会让人尴尬,有时会让人啼笑皆非。但我却认为这些“意外打扰”其实是非常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就能既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生活现实表明,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相信会成功,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所拥有的一项基本而绝对必要的要素。”“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小欢”是一只“荷兰猪”,也是我最喜爱的宠物。 给它取名叫“小欢”,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欢乐。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只要看到了食物,它就会趁人不备大吃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样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这样才会有人“信”。下面笔者就以梁晓声的《第一支钢笔》为例,解读这两个要旨。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能把它讲得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人则会把它讲得令人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取决于讲故事者叙事技法的高下。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条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看都不雅,但经过设计师摆弄,就能成为一件新潮的时装。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9.
学会说话     
学会说话。小朋友一定会说:“谁不会说话呀?”要知道,人人都能开口说话,却不见得都会说话。会说话的人想说什么,就能开门见山,条理分明,几句话就说得一清二楚,让人一听就明白。会说话的人把一件事、一个道理,说得生动幽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人要衣妆。会穿衣服的人,看起来不仅大方得体,而且能让衣服为人增色,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甚至能让人从人堆里“跳”出来,“抓住”别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