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众消费行为创造商业价值,但从众消费动机仍缺乏探讨。从消费者群体影响和自我理论的视角,对从众消费动机的构成维度进行理论探讨与归纳总结,初步构建出测量从众消费动机的研究量表,对苹果手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认同动机、自我认同动机、地位显示动机、自尊提升动机的4个公因子,构建从众消费动机的四维度模型。然后对每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后最终发现,社会认同动机包含7个题项,信度水平α=0.918;自我认同动机包含5个题项,信度水平α=0.893;地位显示动机包含4个题项,信度水平α=0.850;自尊提升动机包含3个题项,信度水平α=0.739,因此量表具有比较良好的可靠性。最后,对测量的效度进行检验,每个维度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在0.5以上,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维度与其它维度的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相似文献   

2.
从众效应下的创新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虑采纳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网络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从众效应的微观扩散模型,采用仿真和计量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扩散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纳个体的采用阈值分布异质性程度是决定从众效应下创新能否扩散成功的关键。当采用阈值分布的异质性程度太小时,从众效应无法产生,创新扩散失败;当采用阈值分布异质性程度较大时,从众效应的正反馈机制使得创新扩散成功。局部从众型和从众敏感型这两类采纳个体均有利于创新扩散。此外,社会网络联通度和节点度分布异质性也有助于创新扩散,但网络的社群结构特征却会对创新扩散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象,究其实质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从众行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错位。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职业选择从众行为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减少或解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10,(7):32-33
如果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当你留意观察班上的同学时,你会发现,班上一群平时很要好的男生可能都拥有一套颜色和款式都相同的足球衫,而走得很近的某几位女生,则可能拥有一样的发式或相同的饰物。如果你是一位中学生的家长,你也许会为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感到烦恼:明明某一种服饰不适合你的孩子,但他(她)固执地非要你买不可,唯一的理由是:"人家都有,我怎么能没有?!"甚至孩子迷恋于某一款电子游戏,也是他们班上同学互相影响的结果。某地曾对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发现,147名学生中有100名学生有吸烟行为,在具体询问这些学生时了解到,在这100名学生中,有近90%的学生是通过同学接触到的香烟,有的学生说:"看他们吸烟觉得很酷,所以我也就吸烟了。"这种惊人的相似现象被称为从众效应。确切地说,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由于网络组织中企业间的信息安全依赖性,企业信息安全投入中的从众行为将影响网站组织的信息安全。将企业的信息安全策略划分为积极防御策略、保守防御策略和消极防御策略,基于从众效应分析网络组织中个体企业如何在对外安全防御能力和对内安全恢复能力之间进行决策并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研究发现,企业初始的内部安全防御水平、从众效应的强度、内外防御的成本等因素影响企业在3个安全策略中的选择,而从众概率、群体规模以及决策序列中位置等因素的变动影响到从众效应的发挥,对企业实施积极防御策略的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集体教育个体——基于从众的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宏 《科教文汇》2009,(12):76-76
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教育的机制主要是利用从众的正效应,即提高从众率。主要分以下几方面:提供有关从众的真实且详尽的信息;集体对个体接纳需求的满足或回收;让个体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通过集体中关键人物的影响来教育个体;使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教育的机制主要是利用从众的正效应,即提高从众率。主要分以下几方面:提供有关从众的真实且详尽的信息;集体对个体接纳需求的满足或回收;让个体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通过集体中关键人物的影响来教育个体;使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众行为的产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如何引导它才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从众行为在其产生动机和结果上有积极的一面。如果能正确引导群体中的从众行为,就能使从众成为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道路交通失序行为是指道路交通行为主体的行动与现存的道路交通法规相违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道路交通秩序的破坏和干扰的行为,道路交通主体受其从众心理影响而发生失序行为,文章提出可以有效利用从众心理,改善道路交通出行秩序。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规划将众包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孵化模式之一。众包模式的实施依赖于每个接包个体或群体的自组织生产。顾客作为众包任务接包者之一和产品最终使用者,厘清其自我生产的前因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MOA理论和自我服务偏见理论构建顾客自我生产前因与影响理论模型,并通过市场研究公司收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顾客自我生产是动机、机遇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在领域兴趣、预期收益等因素对自我生产影响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自我生产可以明显提升顾客的企业评价、后续购买意愿和口碑宣传意愿,但仅发生在生产结果低于顾客预期情况下;当生产结果高于顾客预期时,自我生产对企业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力  陈浩  韦瑛 《资源科学》2014,36(5):1062-1072
文章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视角,通过对418个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检验了文化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3个嵌套模型的比较显示完全中介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研究发现:(1)文化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的自我一致性感知、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自我一致性对潜在游客的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文化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的影响被自我一致性完全中介。结论如下:如果潜在游客感知到自身文化与目的地文化越接近,对自我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一致性感知就越高,因此,对该目的地的印象就越好、评价就越高、态度就越积极,到该目的地旅游的意愿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是个尚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农村网购市场的开发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本文首先指出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从众,胜、周期性、实惠性和炫耀性等特征,进而提出开拓农村网购市场的若干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励志内涵入手,在分析高校励志资源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励志资源对大学生励志过程的影响,构建大学励志资源整合模式,并以安徽大学为例介绍励志资源整合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谢文容  陈宏民 《软科学》2012,26(9):50-55
首先比较了单物品交易下网络拍卖和固定价格卖家收益的差别,引入固定价格成交概率这一因素,说明了实证和理论研究中两种交易方式收益高低对比出现矛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卖家不同的风险态度如何影响网络拍卖和固定价格的选择。结论是当消费者数量较少时,网络拍卖更有益于风险规避的卖家,而固定价格交易则有利于风险偏好的卖家;但当消费者数量较多时,不论卖家的风险态度如何,网络拍卖都能给卖家带来更大的收益。最后,将分析拓展到多物品交易的情况,假设不同时期市场中存在消费者的进入与退出,此时初始消费者的数目对于固定价格卖家收益的影响更大,而每期新进入的消费者数目则会更多地影响拍卖卖家收益。结论是只有当消费者人数很多时固定价格卖家收益才有可能超过拍卖,否则依然是网络拍卖占有优势。交易商品数量越多,拍卖的收益优势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蔺国伟  白凯  刘晓慧 《资源科学》2015,37(11):2151-2161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购物成为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受群体影响的跟风购买又是其突出表现形式。本文通过2×2×2组间因子实验法,分析了参照群体(亲友vs.旅行社)、品牌来源国形象(高vs.低)和产品销量(高vs.低)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①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②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形象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之间交互效应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不同,享乐型产品交互效应显著,功能型产品交互效应不显著;④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属性的产品之间均不显著。上述结论说明,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过程中易受参照群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重点在品牌来源国维度上发生,且不同参照群体、品牌来源国形成的购物趋同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对结论中出现的不一致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短消息业务(SMS)目前应用已经很成熟,基于SMS的增值服务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MS的"关机无忧"移动增值服务系统,当用户在特殊需要关机的场合下.仍可以向特定用户组发送消息,并在开机后提示来话提醒,保证用户在关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双向通信,达到关机无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孟庆春  张正  王莺潼 《科研管理》2021,42(10):113-121
既有文献通常认为消费者参与创新有利于企业效益提升,但未阐明其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具体影响。为此,本文在对已有供应链价值和消费者参与创新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消费者参与创新融入到供应链价值创造体系中,运用双层规划构建消费者参与创新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型,通过分析发现:消费者参与制造商创新能够提升供应链、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的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同消费者参与程度、参与比例皆呈同向变化关系;但对于制造商来说,由于受到付酬成本等因素影响,其价值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会得到提升;另外,制造商价值与消费者参与程度呈同向变化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也与消费者参与比例呈同向变化关系。所得结论对于提升供应链价值,帮助链内企业进行创新实践,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it is argued on the basi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at consumers will become dependent subcontractors in electronic markets. Consumers invest time and effort building up a relationship with a producer, (r)e-tailer, or intermediary—an investment that is idiosyncratic. The intermediary only needs to invest in generic assets that enable him or her to automate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customer information needed to differentiate products and discriminate prices. As subcontractors, consumers face high switching costs and are thus dependent on intermediaries. Virtual communities of consumers that organize countervailing power will not mitigate this tendency.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消费者“支持国货”热情日益高涨,跨界创新成为老字号企业重新焕发品牌活力的重要策略。本文基于认知一致性理论,通过三个心理学实验探究了跨界创新方式匹配企业类型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老字号企业实施跨界创新能够获得积极的消费者品牌态度,且单一品牌型企业进行渐进式创新、多元品牌型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更能激发消费者感知企业创新性,进而使消费者品牌态度更为积极。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品牌熟悉度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厘清和完善了跨界创新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关键路径,也为老字号企业实现营销升级、获得新一代消费者青睐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essay,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it is argued on the basi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at consumers will become dependent subcontractors in electronic markets. Consumers invest time and effort building up a relationship with a producer, (r)e-tailer, or intermediary—an investment that is idiosyncratic. The intermediary only needs to invest in generic assets that enable him or her to automate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customer information needed to differentiate products and discriminate prices. As subcontractors, consumers face high switching costs and are thus dependent on intermediaries. Virtual communities of consumers that organize countervailing power will not mitigate this tend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