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古以来,大学就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灯塔与知识殿堂。然而,当大学的神秘面纱被悄悄掀开,大学从神圣的学术殿堂,静静地步入大众生活世界后,大学正在被世俗生活功利化。近年来,当社会被追逐功利的风云笼罩时,大学也卷入了利益角逐的漩涡,面临着坚守"求真育人"宗旨的彷徨。刘尧教授的《彷徨的大学》(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一书围绕大学求真育人的宗旨,筛选出2010年-2014年五年中的60个高等教育热点事件,通过讲述这60个故事,分析其背后的  相似文献   

2.
致我最亲爱的明天:亲爱的明天,为什么我会称呼你为"亲爱的"呢?你看似一点也不亲切、可爱,反而使我无比彷徨、迷茫,甚至还有些许恐惧呢。你仿佛是一个没有底的黑洞,我无法预料我将面对的是阳光、暴雨、彩虹,还是永不见光的黑夜。你只是继续披着自己神秘的面纱,然后赋予我掌握命运的权杖。我不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制度的原因,使大学校长这一神圣而神秘的领域中也出现了平庸的现象。大学校长中的平庸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于大学本质、宗旨和规律缺乏深刻且独到的理解,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来进行大学的领导和管理,使大学失去高雅、纯洁、神圣特色,变得功利、庸俗和过于技术化,使大学不像大学。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高校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需要大学文化建设秉承文化育人宗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大学教学之神圣品性”进行前提批判的基础上,以大学教学之学术性、教育性、艺术性及责任性四重品性阐明大学教学何以神圣。大学教学因其学术性而求真;因其教育性而向善;因其艺术性而悟美;因其责任性而立人类命运之共同体。厘清大学教学神圣的四重品性,回归大学教学的神圣地位,从而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铸造基石。  相似文献   

6.
对于手拿录取通知书,但尚未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准新生"来说,大学既神圣又带着那么几丝神秘。是的,跟高中比起来,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差别。要想拥有圆满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田鹏 《教育》2009,(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以来,大学被人们尊为象牙塔,曾让多少莘莘学子为之奋斗。然而,曾几何时,许多大学生越来越迷茫,不禁发出"我为什么上大学"的疑问,而逃课,也成了一种大学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初入大学的学子终于可以放松地深呼吸一口气。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激动又欢欣,因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出门在外,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拘束;彷徨又迷茫,未来的三四年的大学生活,自己将怎样度过?一切都是未知。这样看来,初入大学,心里真是五味俱全啊。没关系,短暂的迷茫期是有的,相信走过初入大学的迷茫,你会发现,大学的生活还是缤纷多彩的。  相似文献   

9.
2021年研究生考试已落下帷幕,据教育部公布,此次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77万。考研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很多同学都会疑惑:我该选择考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跨考难吗?跨考会对自己产生哪些影响?凡此种种,皆是困顿。古人将20岁称之为"弱冠",意为虽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为之"弱"。人生在此阶段,容易产生迷茫。面对未知,彷徨是天性,而大学时期做出的人生选择,也对个人未来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教授去演讲,演讲完毕,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三流大学,大家都不努力学习,对未来也没有什么计划,像我这种起点不高又很迷茫的状况应该怎么办呢?"教授的回答很犀利:"在这所三流大学里你出类拔萃吗?如果没有,那恐怕就不是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瑾 《文学教育(上)》2009,(23):150-150
能在自己心仪的大学就读是每个中学生的梦想与追求。经过高考的检验,同学们终于跨入大学校门。大学,将是你们最值得回忆的人生经历之一,也将可能是你们走向社会之前系统学习的最后机会。走入大学,大家心有期待、又心存忐忑。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作为大学最具活力的新生不免彷徨、迷茫。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大爱"?为什么说"大爱是时代赋予大教育的神圣使命"?怎样实现大爱与大教育的契合?本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大爱就没有大教育"为基点,着重解析"大爱"概念的来源与大爱的特质、时代背景下大爱与大教育的密切关系,并从大教育不同的层面探讨大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神秘     
如果把教育的所有必然都说清楚了,教育就不神秘了;如果大半说清楚了,那就大半不神秘了。然而,我们说清楚了多少呢?并且,教育之中就只有必然吗?如果确信它只有必然,对教育的神秘感也可能不会有多少存在了。“看破红尘”,神秘感就消失了;将要“看破红尘”,神秘感就将消失。这种消失又意味着什么呢?科学是因为有神秘的存在而诞生的,科学的不断发展,就是在不断破解神秘;科学至今仍没有停下脚步,是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神秘未被破解,甚至还有神秘而让我们不知其神秘者。科学因神秘而生,因神秘仍在而继续发展,科学是神秘的伴侣。哲学大概也是为神秘而…  相似文献   

14.
写作神圣吗?不仅神圣,而且神秘。《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撰文著说"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把写文章抬到了经治国家的高度。事实上,除了圣贤大家,世人很少能够真正"立言",这就在写作神圣的外衣之上,又蒙了一层神秘的轻纱。  相似文献   

15.
曹伟林 《江苏教育》2023,(41):2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坚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努力做“求真”教育,营造“求真”育人环境、构建“求真”育人课程、探索“求真”育人评价体系、赋能“求真”育人队伍,助力每一位师生成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后勤在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这一工作宗旨长期贯穿于全国高校后勤工作中。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轻重取舍上存在着许多迷茫,也出现了高校后勤育人职能流离于实际工作的现象,育人意识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17.
写作不难     
<正>在现代生活中,不少地方都要用到写作,而许多同学认为它很难。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写作难呢?因为他们把写作看得太神秘了。一到写作时,一提笔,就没词了。而我认为写作就是把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就是把所思所想写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观察也是写作的一大要素。如果你没有去仔仔细细的观察,怎么会有内容来描绘呢?既然如此,那么你们写下的作文就不会有真情实感,那也就没有思想了。就因为如此,怎么会"下笔如有神"呢?  相似文献   

18.
参加完去年高职单招考试并被湖南交通职院(以下简称"交院")录取后,我就在思考"大学怎么读"这个问题。说句实话,我系中职毕业且三年里还打了一年工,要让我就学些书本知识再读三年,我宁可不读。因此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我对大学生活除了陌生、新鲜、好奇外,还有两个字:迷茫!这大概是源于对未来未知生活的焦虑,也是对今后人生的担忧:害怕大学三年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又害怕毕业后胸无点墨、难以为生。  相似文献   

19.
浅析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学术精神主要包括学术求真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其中,学术求真精神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核心宗旨,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本真诉求,学术独立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实践前提,而学术创新乃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精华要义,四者相互关联、互为根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发自肺腑的自我心灵的声音,是自我思想的道白,是自我情感的表露。作文教学必须在"求真"上下工夫。作文求真,乃为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