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3.
父亲去世前两年,给了我一只小提箱,里面装着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本。他用一贯的玩笑、嘲弄的口气对我说,他希望我在他走之后——也就是指他死之后——读一读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4.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5.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相似文献   

6.
“我发誓,家里所有的亲人都没有向媒体、外人提过哪怕是一次关于文珺要找爸爸的话。”郭文珺的妈妈张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就算是找父亲也轮不到别人呀。而且我相信他爸跟我一样爱文珺,甚至比我更爱。早年因为双方都要拼事业,我们分开了。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不爱文珺。我相信孩子的爸爸有难处。”张琳说到动情处,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7.
陈彤旭 《新闻天地》2001,(10):36-37
一介留日学生,学的是法律专业,为什么能名扬新闻界? 胡政之是新记《大公报》创始人之一。他出身于四川旧官僚家庭,父亲是举人,曾任安徽省安庆县知县。他自幼读私塾,又考入安徽省高等学堂,接受进步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1906年,父亲死在知县任上,他中途辍学,送灵柩回老家。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走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泪水流在心里。次年,张政之自费赴日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攻读,眼界为之一新,又结识了张季鸾等留学生朋友。因为父亲过世,家道中落,家里每月只能寄给他100多元钱,生活十分拮据,但他  相似文献   

8.
我的外祖父顾学颉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古文献专家、诗人和书法家。顾学颉幼承家学,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能讲解背诵《尔雅》等诸经,文选及唐宋诸大家诗文名篇,规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阅《通鉴辑览》,部分参阅正史。每到一阶段,向父亲汇讲书中大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古典名著成为他最喜爱的业余读...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0.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1.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友杨在葆因主演影片《原野》赴港,金庸以《明报》社长查良镛的名义,在美丽华饭店设宴款待。他得知杨在葆与我是大学同窗好友,高兴地请他带话:"那您回去后一定代为问候,我们是亲戚,不过我和他姐姐早已分手了。"邂逅提起这门亲事,说来话长。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杜宗光用八根大条在杭州直通西湖的中正街上"顶"下一栋政府官员的房子,那一带是杭城名医汇集  相似文献   

13.
任建国 《档案天地》2009,(10):62-62,21
最近看了很多军旅作家创作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尤其是看了作家邓一光的小说《父亲是个兵》以后,心生诸多感慨。就禁不住想起了我的父亲.因为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是一个兵。不过人家邓父是部队高干,他讲述的是一位高级指挥员一生中最最精彩的故事.而我的父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回乡复员军人,和人家没法比。  相似文献   

14.
火海     
朋友说,偶尔与某文人有鱼雁回还,随口提过自己的家事。后来,该文人出书,朋友惊奇地发现文人一字不易地引了这一段,连他的真实名字都没有略去--这么若无其事伤害人。朋友说那一刻的心情如同置身火海,他苦笑道:我巴望该书早朽,因为我不想我的私生活遗臭万年。也有一片火海,我刻骨不能忘,是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大公向画师良秀的女儿求欢不遂,恰好良秀又说画不好地狱的烈火罪人,大公遂吩咐安排火场,一声号令:"点火!"他要当着父亲的面,烧死他的女儿。火焰升起,良秀茫然向车子奔去,眼睁圆,嘴吓歪。但又在刹那间,良秀忘却  相似文献   

15.
胡先涛 《新闻天地》2011,(12):77-77
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无意之间听到了阎雏文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这首写给父亲的歌,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老家的村头,一条简易公路旁我父亲长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父亲让我跟他去见岳父岳母,就在同一条弄堂里,三十来步就到了。走进客堂,夏先生已经坐在床沿上等着了.见了我父亲,扶着右手边的书桌站起身来。两位老人家双手相握,都说“老了老了”。我跟满子已经牵着孩子上门来了,还头一次改口,依着满子唤爹唤姆。岳母笑着说:“阿满抱着三午来敲后门,玉严见  相似文献   

17.
遥忆少年     
陶冶 《新闻天地》2008,(12):55-55
退休在家,百感交集,遥忆少年,特撰儿时故事二则。 那时挣扎于旧社会,一家十口,全赖父亲租种长沙县江背镇的江氏祠堂土地维生,生活如牛负重,无力供子女读书。因此,我初小毕业,便辍学在家,辅助父亲种田作莱,刹草看牛,纯以“活命”为要务。时过一年,父亲不忍我失学,东筹西借,缚紧裤带将我寄宿于金佛庵完小,未读五年上期,直接插班下期。  相似文献   

18.
开花的屁股     
如果我面目狰狞,我做错事的儿子一定会带着哭腔哀求:爸爸不打屁股。我不记得自己当年是否哀求过自己的父亲,但是和他一样的恐惧却是有的,一想到大大的巴掌要落到自己的屁股上,背后就有嗖嗖的冷风,甚至脑海里会闪现出白皙屁股上的一片姹紫嫣红。  相似文献   

19.
认名人作父     
我老家那旮旯,乡民们在跟外人聊天时,都喜欢加上一句:“某某就是我们这里的人,论起班辈来,他还是我的堂叔父……”某某是现代史上的一位名人,曾官居极品。 坊间有一句名言:“有个好父亲,少20年打拼;娶个好老婆,少10年忙活。”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名字———成舍我(1898年—1991年)。在他长达94年的生命旅程中,几近80年的光阴投身于中国的报业和新闻教育事业。当年他仅凭区区200元大洋独立创办的《世界晚报》,居然发展成颇具影响的“日、晚、画”三位一体的“世界”报系,这是近代新闻史上不可不提的美谈;纵然政局风云激荡,变幻莫测,他始终秉持真实公正的办报原则,从不向权、钱低头,并几度因言惹祸,身陷囹圄。他毕生辗转北平、上海、香港、重庆、台北,无论身处何地,都勇敢地担负起报人的重任。父亲的官司竟成为“启蒙之师”1908年,成舍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