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语言发生学为哲学根据,笔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关于人脑生产主体语言以能动地反映世界的科学。按语词的声音和符号,可分为‘汉语文、英语文等等’;按历史,可分为‘古代语文、近代语文、现代语文、当代语文和未来语文’;按反映内容,可分为‘自然语文和社会语文’。”[拙笔《小议“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对象,通过主体语言实践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化学,以客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转化规律为对象,通过主体语言实践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唯有语文,不但以主体语言实践作为建构自己科学知识体系的方式,而且以实践过程中人脑生产主体语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律作为自己的科研对象。鉴此,  相似文献   

2.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3.
一、思维与语言 当人们被问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时,很多人会回答是“语言”。确实,只有人类才能完全掌握语言,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思维”。的确,语言总是与表达一定的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思维是一种行为,行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非口头的,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文化学派代表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不仅用语言来表达,而且思维是通过言语产生并存在的。认知发生论代表皮亚杰强调,人的智慧愈发展、思维愈进入高级阶段,语言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语言和思维统一论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活动,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马克思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此来看,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有人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还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美育,即审美教育。1、国外早期对美育的定位.“美育”一词,最先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即理智的人”.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审美文化”一词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提及.这是因为,“审美文化”恰当地描述了90年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当令社会.普通文化不断向审美靠近,审美不断渗入到社会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审美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本文仅从比较的角度谈谈80年代到90年代审美文化的变迁。80年代的审美是完整的纯审美.反映人们精神的向往。到了90年代,纯审美被泛审美所代替,更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商品化、通俗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这种过渡,体现在充满魔力的广告中,商品的魔力通过广告被体现出来,经典的艺术被运用到商品中时,审美…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核心素养”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教师应基于这四个维度,立足语用,搭建思维支架,创设体验渠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8.
黑色幽默在迄今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者不被提及,或者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者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者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文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9.
诗歌语言的审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语言的意义而言,普通语言学的语义与语言美学中的语义并不是同一概念,后者比前者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得多。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所表”和“能表”的“意”有符号意义、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等,诗歌语言所展现的就常常是符指意蕴之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体验与张承志的语言激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家张承志的语言学是用生命语言构成的审美语言学,也是用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构成的民族语言学,更是用情感语言构造的心灵语言学和灵魂语言学。他的语言锋利、多彩、神秘,作为民族语言,它具有北方的粗犷;作为生命语言,它有着意志的强力;作为文化语言,它深蕴着历史知识;作为特性语言,它埋藏着世界的神秘。张承志的语言是一种语言的极致,是一种审美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译界长期以来对“信达雅”研究有余,而对逆向研究不足,文化变化是文化常规的偏离。本文从语言文化、文本风格,译者心态和审美范式等层面的变形,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文中是如何对原文的文化层面进行转换的。  相似文献   

12.
吴丽萍  颜丙芹 《现代语文》2004,(7):25-25,23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世强 《保山师专学报》2000,19(1):81-84,86
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无疑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语言环境应该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外延”指英语语言的市场需求及社会交际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内涵”指英语学习者以英语文化的心态进行思维的语言心理环境。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环境的外延与内涵进行了理论阐述。对英语学习爱好者而言,语言环境的外延是语言环境的外在因素;语言环境的内涵是语言环境的内在因素。对语言环境所指的范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正确处理好语言环境的外延与内涵,即外因与内因的关系,这必将有益于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4.
“兴”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独特范畴,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诗人诗论家的深情关注,是因为它积贮着深邃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鲜明的诗学内蕴。前者的文化内核是对“同”的庄严追求与热烈共享,它既与原始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密不可分,又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集体心理体验;后者则呈现出极具民族魅力的审美思维范式,主要折射为直觉思维、心物交融和兴在象外的审美追求,它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的内在范型,与西方的审美思维范式差异显著,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17.
郑毓信等先生认为,数学并非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以“数学共同体”(数学家构成的特殊群体)为主体,并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在一定传统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数学就是一种文化。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怀特(L.White)提出,数学对象应当被看成一种文化,即“数学实在即文化”。按照现代数学观,数学显然不仅包括有作为数学活动“最终成果”的事实性结论,而且也包括有“问题”、“语言”、“方法”等多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是,数学的文化性质则就是指:无论就事实性结论(命题),或是就问题、语言和方法而言,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且它们又都应被看成“社会的建构”,这也就是说,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命题、问题、语言和方法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即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18.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原有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9.
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外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开物成务”;中国文化是内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人文化成”。他解释说,“开物成务”就是:“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因此,外倾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则是从“人文”里化出东西来,象几个化学元素融合化出新事物一样。“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  相似文献   

20.
邢彬  陈静 《教学与管理》2007,(12):86-87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