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据《中国音乐词典》的定义:"‘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合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1](P24))这就说明"乱"不仅与音乐有关,而且有相对应的歌词存在,即"乱曰"。尽管中国早期文化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乱"之内涵,下面将其分开进行详细分述。《乐记》:"《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乃《诗经·周颂·大武乐章》中的一篇,至于处在  相似文献   

2.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相似文献   

3.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4.
《大武》乐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是周代重要的乐章,但古代文献对《大武》乐的记述颇多矛盾与舛误之处。本文对《大武》乐的本事及应用、作者、用乐情况、与诗之关系、舞容等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有助于后人准确地了解《大武》乐乃至上古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初识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  相似文献   

6.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序》。周代采编《诗》这部乐歌总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乐章以备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乐歌这种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重在乐调之别,其乐辞作为文本意义并不突出,故无须作序。至汉代则有了作《序》的必要,《诗序》也打上了汉儒编撰的痕迹。故《诗序》虽不能确指为何人所作,但可断定必为汉儒所为。  相似文献   

9.
《九歌》本是古代原有的乐歌名,《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曾提过: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日以媮乐。(《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些诚然是神话、传说,并非信史;但也足以说明古说相传《九歌》是出自夏代,是从天上取来的,能“奏”的、“乐”人的乐曲。它是否出于夏代虽不一定,但远在屈原以前就有过《九歌》这一较古的乐曲,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10.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并且《三颂》是有区别的,故而仅根据《毛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不足以说明三颂的各自特点。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已经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  相似文献   

12.
刘文金先生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我国第一部以二胡为主体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他的力作,开创了我国二胡音乐的先河.从曲式结构、作曲手法与情感表现方面入手,对该作品中第三乐章《忠魂祭》和第四乐章《遥望篇》做以解析.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有三百零五篇诗,另有六篇有目无辞,叫做“笙诗”。有人说“笙诗”只是笙乐的名目,在演唱诗歌时插入吹奏,因此它本来就没有辞;也有人说“笙诗”是用笙伴奏的诗,本来是有辞的,后来失传了。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现在已不能确考。总之,《诗经》中实际存在着三百一十(?)目,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中的诗是按《风》、《雅》、《颂》三大部分来编排的。而风、雅、颂是从音乐得名。《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但它为什么按照音乐的乐调来分类编排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原始时代诗、乐、舞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界多有争议的《笛赋》真伪问题,本文借鉴前贤观点,并增列新的证据,从三个主要方面证成其属伪作:一,《笛赋》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的话,而以宋玉生平论,当不会见及其事;二,由马融《长笛赋》"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的话可知,《笛赋》不应出现在马融之前;三,《笛赋》有"招伯奇于凉阴,追申子于晋城"的表述,但从现存文献史料看,伯奇事见诸记载已在入汉以后。综合这三点可知,《笛赋》当是一篇后人依据后出文献所作而托名宋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宋史学界和历史文献学界对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杨万里所撰序文的名称和书后跋语中李焘之言在认识和表述上含混歧异。通过本文考证可知,杨万里之序名为《益斋藏书目序,》而非《遂初堂书目序》。至于陆友在该书跋尾所载李焘之言,乃是误植杨万里的序文。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近日揭晓,本刊四篇论文榜上有名,其中获二等奖两篇:《Shanghai毒品与帝国认知网络——带有防火墙功能的西方之中国叙事》(作者:葛桂录,刊2010年第3期)、《论朱载的"舞学"理论》(作者:蔡丽红,刊2007年第6期),三等奖两篇:《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18.
《诗经·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分为九章,文章结构清晰,是以歌颂鲁僖公祭祀、军功为中心的鲁国建国发展的历史史诗。诗歌主要对"国之大事"之祭祀与军力进行展示,并且改变以往"颂诗"颂神颂祖先为主的风格,歌颂当朝君主。作为史诗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序志》篇作为《文心雕龙》之"总序",是作者自述志趣并总结全书之关键。从"赞"的本义来看,它最初产生于对事物的赞美感叹,后来这种文体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说明文义。《序志》篇赞文作为全书的纲领性篇章,是《文心雕龙》之精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能体现魏晋玄学思想的《庄子》郭象注为参考,逐层细致、深入地探索了该篇赞文与《庄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20.
通观禅宗音乐美学论述,可以发现,不少禅师的上堂说法、偈颂,都曾引用一些古琴名曲喻禅理、揭禅旨。禅师们闻琴、听琴、赏琴、说琴、弹琴,表明他们对古琴艺术的喜好和造诣,琴乐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说明以琴说法在"以音声为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琴道与禅理相通,琴与禅的一致。他们在琴乐方面的兴趣、说法、见解,成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禅宗关于音乐美学探讨的理论问题,除了论及诸如"以音声为佛事""以乐喻禅"等问题外,还涉及音乐创造之本源、音乐艺术之特征、审美主体之心灵建构、音乐艺术之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