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色列语言学家Ariel的可及性理论详细划分了指称词语标示的先行语的可及性等级,为汉语指示代词研究带来新的角度和方法。对可及性理论下的上古汉语指示代词"是"的研究的回顾,强调可及性理论的适用性,有助于上古指示代词"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探寻,对“他”“她”以及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流变的过程,讨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存在的些许缺陷。随着新兴代词的出现,弥补这些缺陷的关键是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若”从第二人称代词的“代”发展出“若人”等指称代词,“若”系指示代词初露端倪;中古汉语“若”系指示代词盛行;近代汉语只有“若此”;到现代汉语“若”系指代词消失。这个历时性变化渗透着词义沾染和词汇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汉语中有无接应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生成语法理论引入到国内以来,不少学者尝试用该理论来解释汉语句法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对各种特殊句型的研究。80年代至今,对其他语言如英语中接应代词现象的研究有着较为准确的理解。而对汉语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接应代词的现象好象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其他特殊句式的研究中,偶尔有学者使用了这一术语。但是还没有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汉语中到底是否存在所谓的接应代词进行研究,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一条件下,主观上认为汉语中也存在着像其他语言中的接应代词现象可能违背了汉语的事实,从而有可能使我们在对某些汉语句法现象的研究中出现偏差。本文认为汉语中并不存在和一般生成语法文献中所论述的接应代词相同的现象,进而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汉语的某些句法性质。  相似文献   

6.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代词兼有指示和替代两类功能,语言接触可导致代词借用、系统结构变化及功能调整等。传统研究多基于历史语言学视角从语言内部探析代词之演变,忽视语言间横向接触的影响,导致难以解释横向接触诱发的代词变异问题,更无法全面考察代词之发展过程。而现有基于接触视角的汉语代词研究多以个案考察为主,忽视代词个体借入后受语代词系统的后续演变问题,缺乏对接触诱发的代词系统演变之类型、动因及机制等的深究,调查框架亦亟待完善。立足接触视角探究汉语代词演变问题,有助于厘清汉语代词因接触诱发的功能变异、系统调整及其演变机制等,亦有利于突破传统视角之局限,进而揭示汉语代词系统乃至整个汉语之演化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8.
王娜 《现代语文》2010,(7):31-32
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形式经历了一个从无标记到有标志的演变发展过程,“们”字在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方面占有大一统的局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元曲中人称代词复数的搜集分类,结合元代前后的人称代词复数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浅谈人称代词复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金瓶梅词话》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的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三大类十二小类60个单词,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汉语在明代中叶这个历史阶段代词的全貌。历史地看,其中有传承、有发展、有存古,为近代汉语和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时期汉语代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北方语系中 ,代词系统大大简化。本文通过对高诱注释语言中的代词进行研究 ,总结出了反映在高诱注中的东汉时期北方的代词系统 ,为更进一步研究汉语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素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白话在词汇、语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红学日趋成熟,但对其人称代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只有某些近代汉语专著在讨论代词时引用了《红楼梦》中的部分语句作事例,如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蒋绍愚、曹广顺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史》。本文主要从词汇语义方面研究《红楼梦》第一人称代词,总结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一书从汉藏语比较的角度,采用断代描写法,综合运用多种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句法语用功能问题、“我”和“吾”的关系问题等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汉语和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证明汉语自殷商时期起就是内部一致、一脉相承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汉语代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北方语系中,代词系统大大简化。本文通过对高诱注释语言中的代词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反映在高诱注中的东汉时期北方的代词系统,为更进一步研究汉语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先分别简述了高名凯、吕叔湘、王力早期著作<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和<中国现代语法>中的代词理论.之后,从分类情况、论述体例、论述手法等方面描述各家代词早期理论的特点,由此反映出40年代代词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已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疑问句类型,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来反映。大量使用假性疑问句和疑问度最低的真性疑问句是《颜氏家训》疑问句运用的显著特点。"那"、"若为"、"几许"、"多少"、"早晚"等是《颜氏家训》中出现的新兴的疑问代词,只是尚未得到普遍运用,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颜氏家训》中的代词,并与先秦的代词系统进行比较,一方面,《家训》几乎保留了先秦代词的所有用法,只是有些用法仅作为古语保存在书面语中;另一方面,《家训》代词也产生了一些新用法,出现了新的形式,只是这些新的用法和形式尚不普遍,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3~6岁汉语儿童70份特定游戏场景中亲子关系对话语料,揭示了3~6岁汉语儿童疑问代词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36个月开始,儿童使用疑问代词的总体频率下降.但在54个月时达到增长小高峰,以后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疑问代词的总体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20.
《宋高僧传》是一部取材于唐朝到北宋初期的高僧传的经典著作,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通过对《宋高僧传》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因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人称代词的在汉语史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