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335个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相关技术,分析了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基于共生理论,检验共生行为在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协同创新能力间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的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三个维度与协同创新能力、共生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共生行为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共生行为在网络开放度与协同创新能力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与协同创新能力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科研管理》2020,41(8):248-257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权重结构视角,刻画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及结构演化。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不均衡,网络主体间合作质量偏低。产学研合作趋于强关系异配网络演化,强关系主体合作广度差异性降低而深度异质性逐渐增强,网络"富人俱乐部"现象逐渐减弱。在我国"关系"社会背景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调节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导致大量网络主体机会主义、搭便车的短期合作行为,合作难以摆脱单向而缺乏深度交互的困境,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知识传递不对称,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因此,网络主体应充分重视网络关系管理,政府部门应优化设计市场机制,引导网络关系分布调控合作中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知识流动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问题,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探讨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价值网络演化,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②价值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振洲  顾新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81-1390
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推动重大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可以视为企业和大学(或科研机构)两类异质性知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的形成三个递进演化阶段,分析了各阶段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特征,初步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表现为知识的跨组织流动。关系是知识流动的渠道,关系治理是促进知识流动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以TD联盟、闪联联盟和长风联盟的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流动的过程观和情境观分析创新网络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过程,探索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关系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关系资本化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关系人情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系社会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研究结论可以为合作创新中的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57-1567
 在企业间知识水平动态互补性基础上,通过刻画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学习及创新机制,建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集群创新潜力与网络演化的内在关系及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研究综合考虑了企业间各知识要素及综合知识的动态互补性。研究发现: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随着集群创新潜力的增大,企业积极构建“远程”合作关系,网络稀疏性增强,企业间的重复合作次数及网络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的合作紧密性,特别是在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8.
以ICT产业专利为数据基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2487家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从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两个维度探究专利引用网络结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剖析联系强度这一关系要素在知识流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广度和知识吸收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联系强度正向调节知识吸收深度与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对知识吸收广度、知识扩散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奇锋  石琳娜 《软科学》2017,(7):135-140
利用WS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知识网络的结构演化模型,通过度与度分布、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及集聚系数等参数变化反映结构的时序变化,通过平均知识存量及标准差计算反映知识主体的行为变化,从而有助于明确知识网络结构演化微观动力机制及其结构演化过程细节.模型中知识网络主体的价值优化预期是网络结构演化动力,网络结构演化具体过程则涉及知识网络价值计算、知识节点耦合成本计算以及关系边权重计算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企业在创新合作活动中的理性决策行为,建立创新网络动态演化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研究中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间的知识溢出与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放宽了创新网络博弈论文献对网络结构的不合理假定,同时又赋予网络演化一定的经济含义。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可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知识溢出效率的提高可增进行业的收益水平,并激励企业积极地参与创新合作,但过高的效率值会加剧企业间收益分配的不平等;知识溢出效率不影响企业合作规模的分布;稳定状态下的创新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具有高的聚集系数和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但其并非利用效率最高的网络安排。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知识流耦合控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摘要:技术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活动新的组织形式,网络的生成是为了寻找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新知识。本文通过对一般知识流的阐述,在对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学习能力和节点间的耦合度两个变量,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耦合过程模型,通过对核心企业的知识流耦合过程控制的分析,来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内部知识共享和扩散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核心知识节点通过加强学习能力和改变节点间的耦合度,来协调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二次孵化情景下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定义新兴产业企业结网策略,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新兴产业知识网络涌现的动态仿真模型,揭示二次孵化时企业不同结网策略下,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和知识水平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结网策略会影响创新网络演化和知识涌现。企业采取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融合导向等三种结网策略时,新兴产业最终都会实现知识网络涌现,但不同策略下创新网络和知识水平演化规律存在差异。在促进产业聚集的同时,吸引和培育异质知识企业,增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对提升二次孵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扎根理论,结合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结构系统的案例,归纳出机构协同网络结构五大核心范畴机制协助支持、资源信息整合、平台共建/知识协同、利益共赢合作、平台耦合效益,整合出以资源信息、支持机制、平台及知识为节点基础,以平台耦合为网络联结,以利益共赢为结构反馈的核心范畴关系,并构建出其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结构,为其网络化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15.
王飞 《科研管理》2012,33(2):48-54
在资源和知识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向合作创新的阶段性跨越,创新网络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尚待研究。本文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为典型案例,从合作创新和集体学习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合作创新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集体学习则通过知识、资源的流动与扩散,加速了创新网络结构的拓展。随着地理空间开放度和合作扁平度的变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呈现出从企业内部创新网络、本地化创新网络向全球化创新网络过渡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区域间合作关系构成的合作网络,以及知识元素、知识元素间组合关系构成的知识网络共同构成的依存型多层网络。利用1997—2017年我国跨区域产学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结构洞和知识网络的多样性、组合机会显著正向影响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知识网络的多样性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和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知识网络的组合机会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区域创新中应充分利用产学主体的合作网络优势位置和知识网络优质资源,为跨区域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欧光军  杨青  雷霖 《科研管理》2018,39(8):63-71
集群无论是要素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基于资源观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难以解析集群不同主体间通过协同走向创新生态的本质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依据集群创新生态链属性要求,构建出由以产业链和知识链融合协同为内核的集群创新主体系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所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6个国家高新区代表进行实证评价,找出影响高新区创新生态能力生成的集群产业创新种群结构效能度、集群知识创新群落协同度、集群开放持续创新度和集群创新链群合作度四个关键生态因子,发现高新区普遍创新生态能力不强,且在创新生态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据此制定出打造创新生态型高新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现状,根据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构建知识协同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两阶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整体较高,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存在波动,创新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其中,创新技术是主要促进因素;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效率略高于知识协同开发阶段。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发挥创新主体优势、加强创新主体合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规模效益,以及完善创新法规制度、巩固合作创新成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李泽中 《情报科学》2022,40(7):61-68
【意义/目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员工如何进行协作知识建构,更新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促进员工 深度学习,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中亟须探索的重要问题。【过程/方法】在分析科技创新型企业员工协作知识建构核心 特征、组成要素以及运行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员工协作知识建构机理模型,实现对企业员工协作知识建构的 深入分析。【结果/结论】该模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员工协作知识建构提供建议,以培养员工知识创新思维为目的, 进而推动企业的知识发展水平。【创新/局限】仅在理论上探讨协作知识建构模型,没有对该模型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