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周文光  黄瑞华 《科研管理》2012,33(11):24-31
本文使用差分方程组分析了创新绩效、R&D资本存量与吸收能力的增长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当R&D资本存量的现值比率与上期创新绩效对当期创新绩效的总贡献率之和小于1时,创新绩效、R&D资本存量与吸收能力的增长受到限制,且增长速率越来越小;当R&D资本存量的现值比率与上期创新绩效对当期创新绩效的总贡献率之和大于1时,创新绩效、R&D资本存量与吸收能力的增长不受限制,且增长速率越来越大。此外,折旧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创新绩效、同一期的R&D资本存量对吸收能力的边际贡献与同一期的R&D资本存量对创新绩效的总贡献率对这三者的增长速率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开源软件开发本着自愿参加和开放服务的原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者,但是开源社区合作协调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对开源软件开发者社区与其中的源代码管理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元网络分析实证研究。操作项目代码的次数可作为衡量开源软件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该指标与开发者和源代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密切联系。本文用Sourceforge.net开源软件孵化平台的CVS源代码管理系统中的记录文件构建开发者和源代码间的依存网络,分析了该网络中的依存关系对软件成功的影响,并从中介性、等级性、边缘性、一致性和邻接性五个方面探讨了相互依存中的协调性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可帮助开发者降低沟通成本,更有效地协调软件开发中开发者和源代码中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外部高管人才市场对创新活动中代理问题的治理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使用手工收集的2007——2011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数据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外部高管人才市场供给在促进公司创新活动投入 的同时可以提高公司的创新活动产出;当公司聘请外部高管倾向处于较低水平时#提高外聘倾向可以促进公 司增加创新活动投入和创新活动产出#而且在外部高管人才供给较高时提高外聘倾向对公司创新活动的促进 作用更强;当公司聘请外部高管倾向处于较高水平时#继续提高外聘倾向反而会降低创新活动投入、减少创 新活动产出,而且在外部高管人才供给较高时提高外聘倾向对公司创新活动的削弱作用更强。本文结论有助于 深入理解外部高管人才市场对公司创新活动相关代理问题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立雨 《科研管理》2016,37(9):11-19
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将内部R&D投入和外部知识获取同时作为调节变量综合考虑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欠缺。论文以我国制造业领域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回顾和述评基础上,基于科技统计数据和2,905样本企业数据,借鉴Tobit 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内部R&D投入和外部知识获取这两类R&D活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逐渐依赖于外部R&D活动、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企业具有较高创新绩效水平,但当超过一定临界值的时候,会产生替代效应,即更多参与外部R&D活动会使企业绩效水平下降;对于知识储备较高的高技术企业来说,进一步开放R&D创新边界,其机会成本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由于R&D投入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外部技术机会既可能替代企业的R&D投入,也有可能激励企业的R&D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行业间R&D投入的关系,结论表明,整体来看,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的R&D投入呈现出较弱的互补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行业相互之间的R&D投入具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而制造行业与其它工业行业的R&D投入呈显著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尽管许多管理顾问建议企业可以将部分技术开发活动进行外包,但是对于企业内部RD与外部技术获取之间的作用性质及其条件却知之甚少。本文构建了一个超越对数创新产出函数,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了企业内部RD投入、外部RD投入以及外部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利用)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大的经济规模和具备以往技术转让经验时,内部RD与外部RD之间的互补性较强;而企业的RD投入(技术开发)与外部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利用)之间一般呈现出替代性。可见企业在不同的技术活动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活动形式时,外部技术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陈钰芬 《科研管理》2013,34(9):27-35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创新发展的趋势,但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仍然缺乏研究。文章基于开放式技术创新强调内外创新资源互补协同的本质,结合不同外部组织所拥有的关键创新资源,提出不同特质的企业应采取的开放模式,并实证验证。研究发现:开放能提升创新绩效,但企业内部能力和不同开放模式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内部R&D能力强的企业,与科学合作伙伴合作能提升创新绩效;内部R&D能力较强而制造能力一般的企业,应较多地与横向合作企业合作;内部R&D能力一般的企业,与技术相关组织和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密切联系,能显著提升创新绩效。文章指出不同特质的企业应选择与内部能力相匹配的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省级层面标准化水平构建区域吸收能力指标,结合创新投入要素和产出指标,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Jones知识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模型。通过分析地理距离矩阵、研发能力距离、技术能力距离、吸收能力空间权重矩阵,实证研究省级层面创新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R&D资本、R&D人员投入下的创新产出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标准化能力能促进本省域的创新产出,但会抑制其他省域的创新产出。因此,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提高R&D资本、R&D人员、知识存量的投入,来促进我国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省域层面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在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吸收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结构的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不二法则,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R&D是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从知识结构视角将R&D投入分为获得显性知识投入、实物投入及获得隐性知识投入、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存量,结合企业与外部企业知识交流提出了R&D获得显性知识投入和获得隐性知识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154家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实证分析,发现显性知识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影响及臆性知识对创新绩效的贡献,揭示了目前企业以快速占领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创新成功时间不确定条件下企业R&D模式选择问题。研究发现,在R&D投资不对称情况下,只有当企业的投资具有上限时,企业才有投资的积极性;通过对R&D卡特尔和研发RJV两种研发合作机制的研究,发现在研发投资不对称情况下,企业趋于非合作研发的方式;当企业决定进行研发合作时,企业选择研发合作的方式取决于形成研发RJV获得的额外利润与形成研发RJV所付出的成本比较。只有当两者之差大于零时,企业才会选择研发RJV的合作方式。同时,研发成果溢出的速度也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在R&D方式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技术溢出的速度还要衡量R&D投资的未来报酬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夏晶  牛文举 《科研管理》2022,43(2):108-117
    考虑两个竞争企业的研发投资存在非对称溢出效应时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问题。运用博弈论构建有无研发投资的模型并求解分析,揭示不同强度的研发投资溢出、吸收能力和研发成功概率等因素对竞争企业研发投资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企业的研发投资溢出均较弱时,它们都会投资;一方的溢出较弱而另一方的较强时,双方将分别成为唯一的投资方和搭便车者;溢出效应中等时,它们或者都投资,或者都不投资;溢出效应均足够强时,二者都不投资。敏感性分析显示,企业会依据不同水平的产品差异度、吸收能力和研发成功概率调整最优研发投资策略。此外,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在两个企业都投资时最优,单一企业投资时次之,无研发投资时最差。  相似文献   

12.
IT能力对技术创新性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视角来探讨IT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IT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对联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同时,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即先验知识相似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对联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先验知识相似度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3.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海外研发投资已经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中国2009-2014年八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的负二项回归模型,从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两个维度(广度和强度)检验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海外研发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另外,还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海外投资经验在海外研发广度、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波  陈颖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22-1730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发模式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用层次回归模型实证进行了分析,继而计算得到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两种研发模式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研究发现,企业在低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大于外部研发,而在高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低于外部研发,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吸收能力的情境下企业进行研发的最优资源分配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07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考察了开发支出资本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研究发现,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关系。且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表明:当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低于临界值时,由于抑制了管理层通过削减研发投资以实现盈余目标的动机得到抑制,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当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高于临界值时,促使管理层基于声誉风险管理层为避免将已资本化金额转为费用对当期盈余造成的负面冲击,进行过度研发投资,从而阻碍企业创新。说明不同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下,管理层研发投资不同动机对企业创新产生非线性影响。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开发支出资本化通过研发投资效率作用于企业创新,而且管理层面临的盈余公告压力越大,开发支出资本化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更为显著。资本化通过非效率研发投资,作用于企业创新;盈余公告压力越大,资本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科研管理》2022,43(3):125-133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R&D投资、搜寻与多个国家风险投资周期性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Barlevy的R&D投资波动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R&D投资、风险投资与宏观经济总量(GDP)波动这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机制。论文认为,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企业进行R&D投资的机会成本较小,企业适于增加R&D投资。但是,企业此时进行投资的风险性也很大,有必要引入能承担更高风险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的进入提高了企业的R&D投资资金和技术创新成功概率,并增进了宏观经济增长潜力。论文对12个国家在1995-2010年期间的R&D投资、风险投资和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型中的有关推论。论文最后建议,在我国经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我国应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通过引入更多的风险投资,提高企业进行R&D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培育宏观经济在未来各个时期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孔骁  冯锋 《科学学研究》2018,36(5):839-846
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经济贡献率的视角对我国企业R&D活动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再检验,并基于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企业及政府两大R&D投入主体对区域经济的非线性差异性影响。研究认为,以R&D投入的经济绩效为评价标准,我国企业主体地位尚未真正建立;处于不同科技水平的地区,不同R&D主体的经济绩效存在差异:科技发展水平低于第一门槛时,政府R&D投入更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超过第一门槛时,企业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科技水平超过第二门槛时,政府和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趋于一致。我国现有研发活动中,政府和企业超过70%的R&D投入份额位于第二门槛之上,因此引导企业向中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R&D投入,同时增大政府对科技落后地区R&D活动的扶持和补贴应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