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曹津源 《学语文》2004,(6):13-13
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一、文章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篇题目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一开始,这个新奇的题目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孩子爬悬崖时发生的一件事:“我”出世以来,一直有病,但是“我”不想因为不敢爬悬崖而被伙伴们说成胆小鬼。所以,“我”和  相似文献   

3.
林妮娜 《师道》2024,(1):45-47
<正>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悬崖上的一课》中写道:“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也是我第一次在全区做公开展示的一节中小衔接的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也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多走一步     
文章紧绕“多走一步,更靠近成功”这一中心论点行文,事例丰富多彩,以科学界的菇斗作为例子引入,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既写艺坛的创新,又写哲学、生物学,进而写到企业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在完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并复述课文,品析‘脱险’部分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文章,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它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人生的坡头沟坎,给了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配图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 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感想呢? 生: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应该消极退缩,而是要迎难而上. 生: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化大困难为小困难就能解决. 师:很好!同学们,面对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看一看“我”面对困难时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解决问题的,以及“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解读往往聚焦于“我”通过一次悬崖险境而感悟到面对困难要坚持和冷静的道理,但文章的巧妙之处并不在于此处的以小见大,而是将“走”的丰富哲理蕴含在心理困境、悬崖困境的缠绕交织之中。探析“走”蕴含的深层意蕴,要先认识到悬崖困境、心理困境之间巧妙的关系,明白“走”的不只是悬崖路、心理路,更是人生路。“走”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丰富的人生哲理的寄寓体,指引“我”在人生之路上行走。梳理双重困境之间的内在张力,分解“走”的动作,  相似文献   

9.
我们有多少生存的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学习应该才是最重要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如是说。我们每掌握一项技能,身后总伴随着一串深深的追求的脚印……图中,这位小男孩不仅戴了救生圈,还特地绑上几个大气球,我想,这也是向游泳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曹静 《语文知识》2015,(5):66-70
一、词语热身【投影展示】凸训诫峭壁迂回嘲笑暮色啜泣屡次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头晕目眩灰心丧气生:领读词语。师:刚才领读的同学把“训诫”读成了“xun xie”,他是把哪两个字混淆了?生:他把“械”和“诫”混淆了。师:(板书:械诫)这两个字偏旁不同。还有哪个字读得不准?生:“迂回”的“迂”应该读“yu”,他读成了二声。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孩童时,“我”的五个小伙伴想玩新鲜花样,建议一道去爬悬崖。出世八年来一直有病、一直牢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但希望自己活泼勇敢的“我”也就跟着响应。没想到,那座悬崖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一、通过默读,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二、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紧扣人物心理状态的解析,通过探究式学习程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程序:探究性质疑———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得出相关结论,获得知识。教学过程:师: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  相似文献   

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写作特色在于“以事传理”,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写作特色采用由文到法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学得文章的写“事”方法,又能得到人生成长的“理”。本课的教学视角可以从以目标预设的具体性追求教学效益的实然性、以学习任务的关联性体现文本解读的独特性、以学习支架的支持性实现学习能力的进阶性三个角度切入,尝试将文本特点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实现高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一、首先必须“搀着走”我觉得,三年级学生学作文,就象刚刚开始学走路的小孩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搀着走。“搀着走”,写出来的文章不免大同小异,如第一篇命题作文《记大队改选》。我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按照改选的顺序写的;选择的重点也大体是相同的,只是长短不一,有的写了一百二、三十字,有的写了七、八十字;用词造句略有不同,有的写“……先唱队歌,唱得歌声很响亮,……”有的写“……唱队歌时,歌声很大……”有人说,这是“千篇一律”,是不好的。但我认为,对于刚刚开始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学生将来的独立作文,是由现  相似文献   

15.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气象就会焕然一新。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走一步,再走一步,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路  相似文献   

16.
莫顿&;#183;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如下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在完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并复述课文,品析‘脱险’部分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以往过于强调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成了写的附庸,读只为写服务,读失去了独立的目标。以写促读,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以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相统一为目标,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作活动助学生理解文意,提高思维水平。下面是用这种方法教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叙事性作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语言明白晓畅,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教学目标一般确定为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的人生哲理。运用以写促读法教学此文可作如下设计:1郾学生听…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经历的一篇故事性散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本文以其为切入点,分析课文中父亲和母亲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窥视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家庭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