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礼堂里摆放着三条腿与四条腿的两种凳子,两种凳子张数相等,而腿的总条数都是由2、3、4三个数码排成的三位数。试问:两种凳子各有多少张?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26页例1和“练一练”。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几十几和几百几十(最高位不能被整除的)除法口算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除法估算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明确把几百几十拆成哪两部分。教学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选两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0÷3=200÷2=39÷3=420÷280÷4=600÷3=84÷4=550÷5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50-80=□□□师:为什么把450分成300和150?(组织学…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在使用冀教版数学课本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道计算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余数各不相同,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在学习除法的简便算法时,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两位数除多位数改用两个一位数连续除多位数,如540÷36=540÷9÷4,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是在随后的练习题中遇到这样一道题:630÷12,由于同学们将12拆分成不同的组合,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1)630÷12=630÷3÷4=210÷4=52……2(2)630÷12=630÷6÷2=105÷2=52……1(3)630÷12=630÷2÷6=315÷6=52……3计算中都没有错误,但余数为什么不同呢?我们又将式题按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小明遇到这样一道题:韩师傅10分钟做15个零件,林师傅12分钟做16个零件。谁做得快一些?小明第一次是这样思考的:15÷10=3/2(个),16÷12=4/3(个),因为3/2>4/3,所以韩师傅做得快一些。但当他用第二种方法解答时,他犯糊涂了:10÷15=2/3(分),12÷16=3/4(分),因为2/3<3/4,所以林师傅做得快一些。同样一道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结论呢?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上面两种做法。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一)师:怎样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想一想,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吗?列出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汇报交流解法与解题思路。学生探索出下面6种不同的解法,教师板书如下: (1)5×5 3×3-[(5—3) 5]×5÷2—3×3÷2 (2)5×5-[(5—3) 5]×5÷2 (3×3—3×3÷2) (3)5×5-[(5—3) 5]×5÷2 3×3÷2 (4)[3 (5 3)]×3÷2—3×3÷2 (5)5×3÷2 3×3÷2 (6)(3 5)×3÷2 (二)师:刚才同学们用了6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请大家回顾一下解题思路,观察比较一下图形和算式,看看哪些解法的思路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教师借助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例题“:有6个梨,每3个装一盘,可装几盘?”并诱发学生自主列出算式:6÷3=2(盘)。接着,教师添加一个“梨”,提问学生“: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学生不难列出算式。再接下来,教师又把“梨”的个数分别设为8个、9个、10个、11个,让学生把教师发给的“纸片梨”、“纸片盘”拿出来,前后两桌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并要求写出算式。交流时,各组代表纷纷向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6÷3=2(盘)7÷3=2(盘)……1(个)8÷3=2(盘)……2(个)9÷3=3(盘)……0(个)10÷3=3(盘)……1(个)11÷3=3(盘)……  相似文献   

7.
一、直接写得数80×5=80÷5=600×6=320÷4=48÷4=3×500=240÷8=22×4=24×3=270÷3=23×3=42÷2=450÷5=100×5=600÷3=16×4=4×70=90÷3=500×4=300÷6=二、填空(1)6吨=()千克7000克=()千克5千克=()克5年=()月2000千克=()吨1日=()时(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老虎重200();一个西瓜重5();一个苹果重200();一头大象重5();一袋大米重30();一块橡皮重20()。(3)晚上10时是()时;16时30分是下午();下午3时是()时;23时是晚上()时。(4)2006年2月有()天,全年一共有()天,第一季度一共有()天。(5)在○填上“>”“<”或“=”。72÷6○72×684÷…  相似文献   

8.
抢凳子     
正游戏规则:道具:4张凳子。人数:6个人(其中1个人为裁判)。1.把凳子围成一圈,然后小朋友们在凳子外面也围成圈(quān)站好。2.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小朋友们就围着凳子顺时针或逆(nì)时针跑动。3.当裁判喊停(tínɡ)时,小朋友们要迅速找到一张凳子坐下,没有抢到凳子的小朋友就被淘汰(táo tài)了。4.裁判撤(chè)掉一张凳子后,其余的小朋友继续玩游戏。  相似文献   

9.
<正>"比的实际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简单实际问题"中有一道例题: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学生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3+2=5,30÷5×3=18(格)……红色,30÷5×2=12(格)……黄色。方法二:30×3=18(格)……红色,30×3=12(格)……黄色。3+23+2A教师认为,方法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  相似文献   

10.
职工夜大的数学班即将举行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内中有一道益智趣题是:在一间教室里,每条凳子上坐4名学员,少2人;假如改为每条凳子坐3名学员,又有1人无凳可坐。请问该教室,当时有多少名学员?多少条凳子?你能答出这道题吗?(答案本期找)c《夜大学的考试》答案:当时,该教室内有10名学员,3条凳子。夜大学的考试@孟斐  相似文献   

11.
五年级柜台     
一、填一填 1.5.7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在6÷12=0.5,91÷13=7,8÷5=1……3,25÷7=3……4这四个算式里,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是:( )。 3.a3读作( ),表示( )。 4.请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只乒乓球的体积约是30( ); 一台冰箱的总有效容积约是1.5( ); 一个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48( );  相似文献   

12.
访谈:规定意味着没有道理可言我拿“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个问题访谈了十几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得到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一是0作除数无意义;二是这仅仅是一种规定,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我追问认同第一种看法的学生“:为什么0作除数无意义?”他们大都回答老师和家长都这么讲,自己也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应对:让学生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屏幕上打出了三道口算题:①6÷3=()②8÷2=()③12÷3=()学生干脆利落地把三道题解决了。师:算得这么快,你们是怎么想的?生:2乘3得6,用口诀“二三得六”来想。想乘法算除法。师:你…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0期刊登了张伟老师的《邂逅错误激发探究——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及教学尝试》一文。文中提到,张伟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时,由于课代表将一道简便计算题960÷32错写成了960÷36,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960÷36=960÷(6×6)=960÷6÷6=160÷6=26……4960÷36=960÷(4×9)=960÷4÷9=240÷9=26……6960÷36=960÷(3×12)=960÷3÷12=320÷12=26……8同样一道题,余数怎么会不同呢?张老师试图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算一算1.直接写得数40×20=360÷9=12×30=98÷2=60÷3=42×20=2-0.3=72÷6=80×200=23×30=180÷9=500×6=54÷2=0.7 0.3=60×20=1.2-0.7=1.6 0.2=0×51=250 50=67-19=2.列竖式计算245÷5=783÷6=45×36=29×88=3.计算(359 247)÷3256÷4×1835×(250-234)二、填一填1.要使□40÷4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要使721÷9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百货大楼营业时间8∶30~20∶30(1)百货大楼的营业时间是从上午()到晚上()(2)这个百货大楼一天的营业时间是()2.3.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1)闰年的年份有(1998年2100年2004年)。(2)今年的…  相似文献   

15.
四年级第2试试题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90分)1.31÷5 32÷5 33÷5 34÷5=______。2,最新的科学探测表明:火星表面的最高温度约为5℃,最低温底约为零下15℃,则火星表面的温差(最高与最低温度的差)约为______C。3.下列算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其中第六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_____。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来玩火柴棒造房子的游戏。左面有38根火柴,要造三种房子,看看分别能造几座?还剩几根火柴?(试着写出另两个算式。)好,这里要考考你啦!用火柴棒搭正方体,下面四种情况分别还需要几根才能搭完整?写在横线上(至少要想出三种噢)。第三种1.需要_____根2.需要_____根3.需要_____根4.需要_____根《火柴棒造房子》答案:38÷6=6……2,38÷9=4……2;1.8根;2.4根;3.6根;4.7根。火柴棒造房子@张晓芸 @顾燕华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过程4÷2=28÷4= 29÷3=318÷6= 325÷5=550÷10= 5教师呈现上面3组算式,让学生口算。师: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独立观察,并集体交流)生:每一组算式中的商相等。生:每组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变化,而商没有变。生:我有个问题,一般情况下被除数和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景 ,引出问题 :1 出示三组题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口算并观察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   2 4 0÷ 6 0    2 4 0÷ 6 0    2 4 0÷ 6 0( 1) 2 4 0÷ 30  ( 2 ) 180÷ 6 0  ( 3) 72 0÷ 802 4 0÷ 80 72 0÷ 6 0 36 0÷ 90师 :能干的孩子 ,你有什么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吧 !生 1: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二组题。我发现被除数变了 ,除数不变 ,商变了。生 2 :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一组题。我发现被除数不变 ,除数变了 ,商也变了。生 3: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三组题。我发现被除数变了 ,除数变了 ,商也变了。师 :是不是被除数…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浙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步测”一课有这样一道例题:“王宁走4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62步,第二次走了64步,第三次走了63步。他平均一步的长度是多少?”教材的解题步骤是:(62 64 63)÷3=189÷3=63(步),40÷63≈0.63(米)。一位教师执教时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有学生提出了如下两种不同的解法:解法1:40÷62≈0.65(米),40÷64≈0.63(米),40÷63≈0.63,(0.65 0.63 0.63)÷3≈0.64(米)。解题思路是:先分别求出三次走的平均步长,再求出三个步长的平均数。解法2:62 63 64=189(步),40×3=120(米),120÷1…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学情问题描述1.(三年级一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有以下几种结论:(1)12÷3=4(人)说明每辆缆车坐4人,104÷4=26(辆)说明共需乘26辆缆车。(2)104人中有多少个12个人得出多少个3辆,由于除数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