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力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从一九二七年发表第一部著作以来,他从事教学和科研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五十多年来,他勤于著述,笃于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人才,写出著作四十多种,论文一百三十多篇,总计在一千万字以上。有人打过一个比方,一部《红楼梦》是一百万字,王先生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蝇王》这是一本给威廉·戈尔丁带来无尽荣耀的书。——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小说家,1911年出生,1934年发表处女作。之后,写过多部小说,都未得以发表。1954年《蝇王》出版,才真正得到评论界承认,并声望益高。然而,即使这部力作,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问世也很难。就像许多一度埋没又破土而出的优秀作品一样,《蝇王》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我猜度,这可能与该作的“寓言”效应有关——文学作品的寓言性常给人带来恐慌,寓言揭示的深远意义,又使人们回过头去咀嚼,这就是《蝇王》的命  相似文献   

3.
刘建慧 《大观周刊》2011,(33):24-24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公认的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蝇王》便是他的一部很著名的具有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其象征性:人物的象征意义和实物的象征意义。而这所有的象征含义都很好地与戈尔丁的主题“人性恶”相吻合。许多研究者都对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蝇王》在今天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哲理性小说,以孩子的天真来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蝇王》是较早进入我国出版市场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至今仍活跃于图书市场的优质书籍.在技术更迭和理念创新的当下,小说《蝇王》持久的魅力源于其符合大众心理的审美情趣及其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四陈翰伯同志在抓辞书工作的过程中 ,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1978年春 ,国务院转来邓小平同志的一份批件 ,指示落实《藏汉大辞典》的出版问题 ,同时附来张怡荪老先生一封长信。信中说 ,他早年执教于北京大学 ,后任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20年代末期 ,他看到研究西藏文化的著作多为英国、印度等外国人所著 ,中国人很少研究 ,就立志要编一部《藏汉辞典》,为沟通藏汉文化、研究西藏的学者提供方便。他于1928年在北京开始学习藏文 ,以后到成都创办西陲文化院 ,至1945年编成《藏汉辞典资料本》10册 ;解放…  相似文献   

6.
在对中国神话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中,倭纳的著作值得为我国史学界关注。倭纳是中国学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近50年,曾任驻华英国公使馆的领事官。他的著述颇多,其中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中国的神话和传奇》(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出版;  相似文献   

7.
早在1820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随传教团来到中国以后,特意在北京为俄国的图书馆购买了两部《红楼梦》,一部存于外交部亚洲司图书馆,另一部藏于伊尔库茨克亚州语言学院图书馆,这是在俄国图书馆收藏最早的《红楼梦》版本。最早摘译《红楼梦》的是英国人约翰·弗郎赛斯·戴维斯。他于1830年摘译了《红楼梦》书中第二回的两首《西江月》  相似文献   

8.
《陕西档案》2012,(4):15-15
1616年3月25日,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绅士家庭。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作品达30部之多,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手稿一件都没有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9.
徐继 ,山西五台人 ,与林则徐、魏源等均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然而 ,徐继异于他人之处 ,在于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和传统爱国思想 ,走向了近代化道路。徐继于鸦片战争中认识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 ,萌发撰写一部反映世界形势的著作的思想。 1 844年 1月 ,徐偶遇雅俾理 ,了解到许多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开始细心地搜集资料和写作 ;同年结识首任英国领事李太郭 ,了解到中东的情况 ;李太郭的后任阿利国及其夫人也为他提供了许多外国情况。 1 848年手稿基本成型 ,经徐的一些好友“删定舛误”后 ,…  相似文献   

10.
就我所知道的著作家而言,他们的著述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立路标式的”,像走路一样,走到一定的地方就立一块路标,一部又一部的著作,标志着他的学术里程;二是“造宝塔式的”,立定功德意愿,打好工程基础,在牢实的基础之上,一层接一层地修筑着,建成高入云霄的玲珑宝塔。美术史论专家李浴教授正是属于这后者中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家──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57年,他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这部开拓中国美术史的专著,为美术界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却把他自己推上了坎坷之路。然而,二十年的流放,“回也不…  相似文献   

11.
郝毅 《大观周刊》2012,(24):46-46
杜威一生的论著甚多,总计著作30多部,论文近千篇。在自传中他写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我的哲学陈述的最充分的一本著作”。杜威生平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前言中由腾大春教授撰写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就杜威的个人成长而言,他把他的思想兴奋点投放在教育课题上,是他离开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而任教职大学后开始的。”在此之前,杜威曾于1879年至1882年任乡村教师,这段时间使他对美国的教育方式有了真切的体验,对他后来呼吁改变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佐良和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已于199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本书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却最先出版。这本书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较优秀的一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凝聚了王佐良教授最后的心血。他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所写的“序”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这个重要问题。他主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为弑君辩护的”弥尔顿人们在阅读西方新闻学理论著作时,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论及“出版自由”的话:“杀人只是杀死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禁止好书则就扼杀了理性本身”。这话出之于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名人之口,他就是被恩格斯称作“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启迪了后来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他于1608年12月9日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在新教徒的父亲的关切下,自幼学习文学、音乐,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他酷爱读书,“自12岁起,每日读书必至子夜方才就寝”。1625年入剑桥大学,1629年、1632年先  相似文献   

14.
数年前,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Berkeley)的Randolph Starn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曾讲到,1989年,第一部美国博物馆史著作的编辑们就抱怨围绕着博物馆史这一主题的“批判沉寂的流行”。同时,他还提到,1992年英国博物馆学家Eilean Hooper—Greenhill也曾指出,作为历史性机构的博物馆并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严格意义上的批判性分析”。而这一观点得到同一时期其他学者和评论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不但毕生为国际无产阶级写作了卷帙浩繁的著作,而且还以极大的热忱支持和帮助于革命有益的著作的写作和出版。《一八七一年公社史》的写作和德文版的翻译,就是其中一例。《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作者利加沙勒,是法国历史学家,早年从事新闻工作。当巴黎无产阶级起义时,他立即投入这一伟大革命运动,为公社进行写作和斗争,一直战斗到最后的时刻。巴黎公社失败后,利加沙勒到了英国,在伦敦住了九年。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马克思,並在马克思的赞助和支持下,搜集了公社的一些文件和许多起义参加者的回忆录,写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节选自《管理呼唤辩证法——一个总经理的管理手记》。范先生数十年浸淫于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实战经验十分丰富。更为难得的是。他有将自己的感悟随手记下来的良好习惯。天长日久便积累成一部厚重而又弥足珍贵的实战管理著作。这部书绝不同于学院派的中规中矩之作,而是一部充满真知灼见和“烟火味”的管理智彗之书.  相似文献   

17.
余英时对清学史的研究的兴趣一直不减,而且成为他的学术研究中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对清学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两部著作里。《论戴震与章学诚》写作于1974年夏以及1975年春季,  相似文献   

18.
厚朴 《湖北档案》2005,(8):43-44
勃沙特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基督教会派到我国贵州一带传教的牧师。193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勃沙特闯进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他在这支队伍里呆了18个月。随着他对这支特殊军队的了解,一本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内幕的著作——《神灵之手》诞生了,在外部世界对红军长征充满误解的时候,这本书打开了西方世界了解红军长征的窗口。1、红军长征中扣押外国传教士事件勃沙特,又名薄已,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他早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后供职于英基督教会。1922年10月1日,25岁的勃沙特来到中国后,被派往贵州一带传教。1934年l0月2日,当时任贵州镇远教…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这一课题就已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的目光。英国著名的资深美术史家苏立文教授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是这一领域非常重要的著作,最近这部名著已被翻译为中文。苏立文教授长期从事东方艺术史的研究,并曾于40年代供职于成都的华西大学博物馆达六年之久,对中国美术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在其著作中显露无遗。离华之后,他长期在欧美诸多名牌大学中讲授艺术史,目前仍担任着牛津大学加德林学院的教授。《东西方美术的交流》一书于1973年在伦敦出版,1976年有了日译本,1989年,…  相似文献   

20.
孙淑丽 《兰台世界》2013,(16):127-128
<正>一、冯桂芬思想的历史背景冯桂芬(1809—1874),在1840年他31岁时考中进士,也是在这一年英国开启了武力打开我国的大门的侵略历史。我国开始从封建主义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深深地刺到冯桂芬的心,在他的著作及言论中表述了对这种历史巨变的看法,从更深的层次来剖析这个社会。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