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贫困人口随经济增长迅速下降,但1985年后减贫成效趋缓.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弱化减贫效应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中国减贫事业面临贫困人口众多、分布趋于边缘化、返贫现象严重的特征.中国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提高贫困线标准、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和注重生态保护,以进一步缓解贫困.  相似文献   

2.
正减贫,目前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联合国2030年的后发展议程中曾提出,2030年全球要消除绝对贫困。相比联合国的标准、目标,我国的目标是要提前10年达到,即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可以说在减贫事业上,我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  相似文献   

3.
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从区域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演变,并取得重大成就,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减贫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全国各地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各类减贫措施。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易  辰钟宇 《华夏星火》2020,(1):114-11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发展旅游产业在各地减贫事业中正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旅游产业对于精准扶贫的促进有其独到的作用,促进“旅游+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各地建设旅游产业时所聚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减贫成就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科技扶贫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农村土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为国为民是科学的底色,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8.
城镇失业人员致贫因素实证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间,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开发式扶贫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规模减贫成就,为全球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国有企业改制,城镇贫困问题依然是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城镇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造成其贫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数据处理结论结合现实社会存在的特殊现象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黎尔平 《学会》2006,(10):21-25
NGO在人权领域中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认可。目前,NGO在第二、三代人权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扶贫事业中,NGO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事实上,扶贫便是最大的人权保护,从事扶贫工作的NGO也就属于广义上的人权NGO。未来中国NGO可以渐进式地向第一代人权领域扩展,努力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成思危:农村扶贫工作要坚持开发式为主的方针成思危在全国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理论研讨会上说,当前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受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为国际反贫困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对于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痛点",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它也是文化扶贫战略实施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文化扶贫战略决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影响全局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四川连片特困地区32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减贫成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文化素质、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采用态度、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等对科技减贫成效影响较大。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不显著,但女性在科技减贫上效果好于男性,科技减贫成效有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为更好地提高连片特困地区科技服务减贫成效,本文提出开展地区教育扶贫,增强农民自身素质;重构"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农户"五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世界贫困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除贫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文章分析了世界贫困的发展演化历程,指出了世界减贫的时空不均衡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不平衡减贫加剧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资源过度开发,世界流离失所者增加加剧贫困识别的不精准性,以及乡村衰退加剧减贫成效的不稳定性。从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的角度,提出应加强世界减贫的国际合作,同步推进减贫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系统实施乡村振兴,为实现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减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农村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以国际贫困本质为基础,比较分析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农村教育、金融等减贫成效与实现路径,对我国农村减贫提供借鉴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最为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之一。学界对产业扶贫的定义、作用机理和扶贫模式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产业扶贫类型、减贫机理及其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措施关系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文章界定了产业扶贫的内涵,解析了产业扶贫的作用机理,以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措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了产业扶贫的主要类型及其模式,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产业扶贫是指立足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以增收富民为目的的"造血式"扶贫开发过程。新时代产业扶贫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类型多样、形式多元,贯穿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和"五个一批"措施中,是一个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产业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然而,产业扶贫也面临一些地区贫困户参与度不高、产业同质化发展、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各地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立足地区资源条件,积极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祝慧  陈正文 《学会》2016,(6):25-36
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大格局的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减贫事业的路径多元、效果显著。该文从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内涵界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扶贫关系研究、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项目运行机制研究等研究成果进行重点梳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对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研究的主要趋势进行了展望,试图归纳出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功能显现和发展困境,以促进社会组织内生力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在今后的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扶贫移民搬迁呈现向不提供农业用地的非农安置发展的趋势,并因契合新型城镇化而获得快速推进。基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建立了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影响的评估框架。运用该框架对桂西南石山区扶贫搬迁项目的社会影响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移民搬迁特点及目标要求,使其兼具社会公平和效率竞争,并透过目标群体决策和移民资源配给这两项作用机制,对利益相关农户生计、社区治理、生态恢复、减贫等产生重要影响。从减贫角度看,移民搬迁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多维贫困问题,而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未能搬迁农户最为贫困但获益最低,需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创业是全球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对创业减贫定义、特征及类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国创业减贫模式分为外生式创业减贫和内生式创业减贫两种类型,分别以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和"淘宝村"农民网商创业为典型实践进行案例解析和模式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浩明 《学会》2008,(4):3-7
国际民间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合作,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观念、管理经验,这对中国政府的扶贫管理具有拾遗补阙的作用。中国加入WTO后,民间组织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为应对国际民间组织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政府应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加强对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业的研究,逐步建立民间组织支持型机构;处理好国外民间组织进入中国的问题,处理好国外民间组织与我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我国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