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灵信箱     
小灵: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作文刊物,也喜欢写文章,可我的文章的语言就是缺乏生动性,无法吸引人。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让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广西贺州莫艳红江西大余钟琳莫艳红、钟琳同学:说到语言,我觉得它就是文章的外貌。好语言虽然不是好文章的惟一要素,但是,假如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可读性强,哪怕题材不够独特或者叙事手法较为平常,都会因为语言的魅力而陡增几分亮色,起到“一白遮三丑”的效果;反过来说,即使你的文章有独特的见解、巧妙的布局谋篇,平庸的语言也可能抵消文章的一部分吸引力。毕竟,作为文章形式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2.
正语言习得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所以我认为略读课文不能因为教学要求的"略"而略去语言点学习。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洋溢。其中《刷子李》一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全文叙事一波三折,语言生动传神。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住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从而感受文章那独特的语言韵味。一、抓住语言点细品读  相似文献   

3.
肖艳丽 《考试周刊》2010,(10):60-60
读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负暄琐话》,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章的语言简洁、典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真是字字珠玑,读之,如橄榄噙口,余味无穷。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的语言。现在多数学生文章的语言平淡乏味,缺乏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味,经不起咀嚼、推敲,由此也就带来了文章表现力的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典雅的语言呢?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有许多特点,我不想过多称赞,我想根据我多年阅读该刊的印象提几条意见。 第一,该刊有些文章语言太枯燥。一般说来,研究性文章比通俗性文章读起来显得枯燥一些,但有的文章过于单调乏味了,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读后浑然不知所云。贵刊是否可以提倡一下,要求作者的书面语言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一篇好的研究文章,不仅思想要深邃,而且语言、谋篇布局等也都应是上乘的。不要认为让人弄不懂那些名词术语的才算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当新千年到来大家讨论“如何开创语文教育新纪元”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需要强化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但切莫弱化文章教育。   1980年,总结建国 30年语文教育的三大教训 (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学课、语言课 ),我曾著文《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 (《安阳师专学报》创刊号 )。 1993年,针对“语言学、文艺学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平分天下”的旧格局,我主编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宣示“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1998年,我正式提出《一语 (语言 )双文 (文章、文学 )论》 …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我知道一种语言时我知道什么?》一文的详细解读,阐释了达米尔的隐性知识意义理论:语言知识是隐性的、默会的,隐性知识指导言语实践,言语实践只是部分地体现了这一隐性知识。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知道、掌握一种语言中的‘知道’意味着什么和语言何以成为语言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了达米尔提出的语言意义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决定性标准。  相似文献   

7.
皮皮诺信箱     
河北刘伟:皮皮诺,我非常喜欢看《小学生新作文》,可我却写不好作文。老师总是说我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语言也很平常。我也想把作文写好,可不知为什么,一下笔就写不出好文章。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既没有错别字,语句又通顺,语言也非同一般的文章吗?  相似文献   

8.
我执教《项脊轩志》的课堂是安静的,没有笑声,没有掌声,没有热烈的讨论,也没有争先恐后的发言。这份安静是课情和学情决定的。在平静的氛围中,我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在疏通文字之后,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通读文章,练习仿写,整体把握情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拟对联。这个方法一举多得,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异地作课,无法充分了解学生,所以我降低了…  相似文献   

9.
语言要形象     
学生:我想把文章写生动,请杨老师教给我一些办法吧! 老师:把文章写生动,是个大题目。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要形象,二是语感要活泼,三是感受要真挚。要说的话很多,今天就说说语言形象的问题吧。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阅读教学一般集中于文章的章法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结构的剖解、归纳上,而对于文章的载体——语言却很少涉及。我以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认识语言的功用,篇章分析须对语言的表达网络(有形和无形)作缜密的解析,要引导学生作语篇分析。语篇,又称篇章语言学。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确定语言结构的理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语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壳,是情感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对文本语言的正确理解、感悟是读懂文章最基础最关键的起步。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语文存在的家。"所以说,品味语言,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品味语言需要心智的投入,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揣摩、辨析、感悟、欣赏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去品味语言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好多年了,我和学生之间一直传递着小纸条,通过这些小纸条交流着我们对语言、文章、写作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曾写过一篇《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文章写了三个题目:语言训练和语言练习;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恰好在语文教育界就展开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随之受到批评。再后来语文课程标准公布,提出“语文实践”。近来大家又提出“语言训练”问题。就此问题,我再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认为,真、善、美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实现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文艺批评家认为,真、善、美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法则.我认为,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所以,我今天来谈谈语言的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语言的真实性是语言问题;语言的正确性是逻辑问题;语言的形式美是美学问题,也是文学问题.毛主席说:文章有三性: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正确性和鲜明性是语言逻辑问题;生动性是文学问题.严复说翻译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语言的真实性,不要把外语翻错了;达,就是语言的正确性,不要翻出来不像汉语;雅,就是语言的形式美,翻出来的文章要优雅、生动、漂亮.  相似文献   

15.
去年5月.我有幸接受了上语感展示课《荔枝蜜》的任务。第一次试讲下来,效果平平,同事们指出,这堂课没有突出“学习语言”的特色。于是,我着手修改,首先明确“学习语言”这个目的:《荔枝蜜》的教读就是要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清晰、流畅和有感情地朗读。目的要求明确后,我对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如课文的第二部分(2-5段)尽管在语言上写得很美,但只起引出蜜蜂的作用。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我干脆放弃了这部分.只是用一个问题设置一带而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经过N次修改,我的处女作出版了,它引起了强烈反响,轰动全国。 由于非常受欢迎.出版商大量出版我的作品.还翻译成328种地球语言和星际语言,远销全球和星际,我的名气也与日俱增。不久,连外星系人都迷上了我的作品,一个劲地向课堂内外杂志社订阅我的优秀文章,有的还出高价买我的手稿。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的名字叫姚娇,这是我第一次投稿,我是个农村小姑娘,我现在已经在上初三了。我们学校每一学期都订有《读与写》,我认为《读与写》的文章很有特色,我非常喜欢,特别是写景的文章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我经常借  相似文献   

18.
幸福的旁边     
唐菁蔓 《华章》2011,(2):43-43
七秒,不足以定输赢;七天,不足以论成败;七年,似乎也不足以改变命运。我非常欣赏你的第一段话以及你在文章最后的态度.文章整体的感觉非常好,语言描述也很到位,看出来是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5,(11):8-9
<正>同学少年据说,您在作文课上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文章有‘我’在"?是的。我想要强调的就是,文章不是材料的堆砌,不是文字的累加,也不是语言的无意义重组,而应表达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传达个体生命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抒发生命成长历程中真实的情感。"我"的文章,不能没有"我"的想法显现,不能没有"我"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