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个世纪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与研究状况,解开了东北地区何时开始有人类出现的历史之迷,证明了东北与华北旧石器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为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关于永州古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永州是中华文明起源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是中国古代早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与融合的交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不能忽视永州古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弄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并更进一步地考察和展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对于中华民族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自信,意义非常重大。蒋南华先生研究中华文明源与流的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有力地论证了武陵地区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源流新探》这本颇具学术分量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6千年历史,“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5.
日前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境内首次发现尧舜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民族国家起源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的陶寺村 ,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被称为“尧都”。古城的发现 ,使遗址完全体现出史学界公认的国家起源的三大标志———文字、金属器和城市。专家推测 ,中华文明的国家起源可能要比目前人们认可的夏代更早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有可能被考古证实为真正历史山西发现尧舜古城@程实  相似文献   

6.
闻名中外的陶寺遗址发掘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年4月至6月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首次发现了尧舜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使中华民族国家起源提前了近千年。 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崇山脚下,有一处震惊中外的帝尧时期的陶寺文化遗址。五十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8年到1982年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有计划的科学发掘,遗址在陶寺、李庄、中梁、东坡沟四个村庄之间。发掘1200多座墓葬和一些小型房基──陶窑、窑穴和灰坑,出土了陶盘、鼍鼓、特磐等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是彩绘蟠龙纹陶盘…  相似文献   

7.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文化内涵深邃厚重,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在复合型经济形态和大规模定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玉礼俗、崇龙现象及祖先崇拜等,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8.
著名人类学家塞维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平等到不平等大抵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游团—部落—酋邦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是部落到国家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些部落的痕迹,同时又更具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和资证。文章通过对陶寺遗址的主要发掘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陶寺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湖南永州是中华文明起源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是中国古代早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与融合的交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不能忽视永州古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 ,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 6千年历史 ,“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2.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形成的共识。中国古代文献记述中的炎黄时代的各种事物与事件,大都属人文肇始至中国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神农氏与炎帝分属两个历史时期。炎帝时期(狭义的炎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黄帝时代(五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期,可以分为黄帝时期、颛顼帝喾时期、唐尧虞舜时期早中晚三个阶段,是中国文明形成时期中的三个阶段。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先是小区域内没有"王权"的"古国文明",而后是产生初具"王权"而缺乏有序管理机构、仍然是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的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以及具有初步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即国家管理体系的"王国文明"。"红山文明""良渚文明""陶寺文明"分别是中国文明形成三个过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江苏文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独特的演进道路。江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江苏文化富有鲜明的历史个性,这种个性最为深刻的思想表现就是江苏文化充溢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谦和礼让”、“关注民生”、“先忧后乐”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则为其间显著的特征。江苏人文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其合理内核与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15.
关帝文化是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学界对关帝文化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学的历史叙事方式和精神解构,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探究其德育资源现代转化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究这一问题对于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公学在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它注重社会精英的培养和学生性格的训练,课程设置独特。其文化特色根植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并随传统文明的发展而更加巩固,它对思考当代的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我国现今的中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国的再次崛起比崛起更难,因为崛起过后的大国的民族文明的张力已经削弱,过去的辉煌反而成为现实发展的阻力。所以大国的再次崛起需要的一个根本性条件就是对民族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这包括价值观、思维方法的转换和传统民族文明的优点和特点的保留。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的条件和方法有:容纳、接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新文明;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和深入理论研究,弘扬传统文化。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的世纪,中华民族有了再次崛起的良好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嘉道时期文人的末世忧患感、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西学观念等心态表现,既反映和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表现了文人们应付世变的积极努力,还在思想文化方面规定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 ,必须致力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是爱国主义的发扬光大。当前社会的现实要求高度重视新的文化建设 ,重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从属于中国哲学,对它的研究应从中华文明源头上去发掘,从中华文明的源头“礼-乐”文明到儒家诗学体系的形成,以至中国心性哲学的完善而最终形成中国心性诗学体系。中国哲学与诗学实际上是“一体二相”,即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