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倒过来思考     
一桶油,第一次用去全桶的3/7,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4,还剩下18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2.
交换、对应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用它来指导某些应用题的解答,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和提高解题技能大有裨益。下面以一道应用题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职工食堂三天用完一桶油。第一天用去6公斤,第二天用去余下的4/(11),第三天用去的正好是这桶油的一半。第二、第兰两天共用去多少公斤油?一、变换单位“1”变换单位“1”,也就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第一册怎样做好应用题教学的准备和过渡? 在第二单元中出现了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是应用题教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共出现三组这样的例题。第一组例题中第一次出现括号,并用“?”标明要求的部分,要学生看图填数,形成完整算式,求出“?”是多少。第二组例题中,表示已知数或所求  相似文献   

4.
例1两桶油共重32千克,第一桶油倒出14给第二桶,这时第二桶比第一桶多2千克,第二桶油重多少千克?分析与解:因为第一桶  相似文献   

5.
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总是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蔽地互相联系着,把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种种联系与把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展现出这个思维过程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具、学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明朗。例如:一桶油第一次倒出60千克,第二次倒出余下的1/7,第三次倒出全桶的1/2正好倒完。求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学生初次遇到这道题,总想从对应关系入手,找到60千克相当于全桶油的几分之几。但是,他们从题找数是很难找到这个对应分率的。怎么办呢?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如下图),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62页第15题,是学生学完分数应用题后一道很好的练习题。这道题如果练习得好,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题究竟怎样练习好呢? 口算。先让学生反复审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教师提示:①第一、二天分别售出多少公斤油?②第一、二天售出的油占一桶油的几分之几?根据所求分率,前两天共售出油多少公斤?③如果先求出三天共售出的油,再怎样求题中的问题?根据提示,教师启发学生口  相似文献   

7.
周唯 《辅导员》2014,(8):28
正又到思维拓展课了,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选择题: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4米.哪一次用去的长?A.第一次用去的多一些B.第二次用去的多一些C.两次用去的一样多D.无法确定一拿到题目,小亮就站起来大声说:"我选B,因为题中说‘第一次用去1/4',那就说明第二次用去3/4,很明显,第二次用去的多。"听了他的回答,我的脑子开始飞快运转起来,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可我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经过反复地读题,我恍然大悟,站起来反驳小亮:"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两次就把这一根绳子用完了,因此我们无法判断第二次的长短。假设这根绳子长1米,那么两次用去的同样多;假设这根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那  相似文献   

8.
教完八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某教师在复习时出示了下面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食堂有煤5吨,第一次烧去?吨,第二次烧去?吨.还剩多少?(2)食堂有煤5吨,第一次烧去?,第二次烧去?,还剩多少?学生计算第1题时,基本上没有问题,他们很快就列出了正确的算式:"5-?-?".但计算第2题时,学生就不那么顺畅,最后的列式还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受第1题的影响,将算式也列成了"5-?-?",二是几经思考,才把算式列成"1-?-?".在小结时,教师指出前式错了,后式正确,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列综合算式时能正确地使用括号,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算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P.65)问:这段话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些什么问题?学生看书后回答:“这段话有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列综合算式时,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二是常用括号的种类。第二个自然段讲的是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里面有一个新知识就是中括号。”二、认真观察,判断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出示例题(P.65例2),让学生先观察有哪些运算符  相似文献   

10.
教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下面是我先后两次进行教学的课堂实录。(A代表第一次教学设计,B代表第二次教学设计。)【复习环节】A:出示复习题①买5个热水瓶需要60元钱,每个热水瓶多少元?②买一个热水瓶12元钱,300元钱可以买几个热水瓶?(学生口答算式。)B:没有复习题【新授环节】A:出示例题买5个热水瓶需要60元钱,照这样计算,300元钱可以买几个热水瓶?学生的解题方法几乎千篇一律:300÷(60÷5)。我努力启发引导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过了好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另一种解法:300÷60×5。B:直接出示例题(同A)师:…  相似文献   

11.
一、复习(小黑板出示)1.3是5的百分之几?说出分析过程。2.东台林场去年计划造林160公顷,实际造林200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要求:读题列式,算出结果后说出分析过程。(重点反馈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及解题的思路,具体过程略。)二、新课1.导入:同学们对前一节知识掌握得很好,如果我把这道题(指第二题)所求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2.教学例题。(投影出示例题)东台林场去年计划造林160公顷,实际造…  相似文献   

12.
教材中例题的内容,相对来讲,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直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应当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编例题,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规律。如:讲分数乘法基本应用题时,教材中的例题“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题中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直接观察不到的。教学时,我将例题改成:“我们班有49名学生,其中  相似文献   

13.
我省省编教材上,有一道比较难解的题目:"一种药品第一次降价35%,第二次按降价后的价格又降价20%.现在的价格是原来的百分之几?"一位教师辅导学生解答此题时,先让他们审题、分析,再要求他们独立列式.过了很长时间,仅一个学生将算式正确地列成(1-35%)×(1-20%)不料,在讨论这一算式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说他的列式不对,理由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或百)分之几,应该用除法计算,而这算式用的是乘法,所以不对."显然,这是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机械地给应用题分类型、下结语给今天带来的尴尬、被动局面.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这位教师采用的办法是:启迪思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小学却只是近几年来的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会用算术方法解多种应用题,为什么还要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呢?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例1 两个水槽,第一槽贮水78桶,第二槽贮水31桶。当第一槽放出的水是第二槽放出的水的两倍时,则第一槽所剩的水是第二槽所剩水的3倍。问两个水槽各放出多少桶水?此题若用算术方法解答,急切之下不好动手,还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听了一节分数应用题的新授课,教者的教法如下。 1.复习提问。问题有三:①‘。。‘导、.___1。。xl了、,sx箫、,20 x 75%表示的意义各是什么?②1。公斤比8公斤多25写,也就是8公斤比10公斤少25写,对不对?为什么?⑧152 x 175%、132x(i+75纬)表示的意义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稍作总结,然后点题:今夭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2.街授。教师出示例题: 一个小钢铁厂去年产钢44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写,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丫三然后向学生提间:①这道题属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②它是求哪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电线长20米,用去五分之四,用去多少米?”教学时,两节课的不同处理留下了不同的感受。笔者先按照传统的备课方法,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尽量仔细地考虑,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题目。先让学生读题,然后画出线段图,再引导学生凭借直观图的提示按下列问题一步步思考:1.用去五分之四,是指用去了谁的五分之四。2.把谁看作单位“1”?3.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道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4.怎样列式?层层周密细致的铺垫提问,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顺利地列出了算式:20×45。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其…  相似文献   

17.
吕岚 《良师》2003,(17)
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直观示意图。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不同的解题思路,选择不同的解法。例一桶食用油连桶共重100千克,用去一半的油,连桶还剩60千克,原有油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然后按题意列出关系式:一桶油重+桶重=100千克-半桶油重+桶重=60千克半桶油重=40千克解法1:从图1和关系式上可知:100-60=40(千克),是油的一半,若乘以2可得出油重。从总重量减去油重可得桶重。所以油重(100-60)×2=80(千克),桶重100-80=20(千克)。解法2:从关系式可知100-60=40(千克)是半桶油重,从半桶油和桶的总重量中减去…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一堆煤,第一次用去它的1/2,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3,第三次用去剩下的1/4,最后剩下12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针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如果我们再采用以前由前面已知条件向后推的综合式思维方式,在小学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高年级会经常遇到一些条件中含“比”的应用题,如: 例1.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全长的2/7,第二次用去8.5米,这时用去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比是9:5。这限铁丝全长多少米? 例2.王老师买来钢笔和铅笔的数量比是5:3,若将15支钢笔换成铅笔,则它们的数量比是5:7,问王老师原来买钢笔和铅笔各多少支? 如何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把“比”转化成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解题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五种简单易行的教学辅助手段,供参考。一、画画图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应用题,指导学生画画图,既能起到理解题意的作用,又能展示解题思路。如教“一桶油,第一次取出2/5,第二次取出的比第一次的同样多还少8千克,这时桶里还剩下油20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时,学生对“少8千克”和“剩下20千克”的关系难以弄清。是20加8,还是20减8,还是别的什么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画画线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