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变式情境,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的特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化对变化中不变数量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认识倍)”一课时,我出示问题:(1)小猴3只,小鸭6只,请学生画图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2)小猴3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3)小猴2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相似文献   

2.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狱。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  相似文献   

3.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吴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相似文献   

4.
1.引导学生观察.捕捉数学信息,激发问题意识。师:同学们,今天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数学。我们来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就说。生:我看到树上有5个桃子,树下两只小猴各说了一句话。师:小猴在说什么?生:第一只小猴说:“我采了4个桃子。”第二只小猴说:“我采了7个桃子。”师:同学们不仅看到有树,有桃子,有猴子,而且发现了重要的数据信息。为了区分,我们把第一只猴子叫做弟弟,可以吗?弟弟采了几个桃子?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起始兴趣,造成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强化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用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教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实验,导入新课时,教师运用“CAI”动态图像演示两只小猴连接并联和串联电路竞赛的画面。其中一只小猴不慌不忙,很细心地照电路图连接;而另一只小猴则急急忙忙、粗心大意地抢速度,不仅电路没有接…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构,创造新事物,其特点是推陈出新,力戒墨守成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激趣引思,启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最能激趣置疑引思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况。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小猴嫌少了,于是猴王就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  相似文献   

7.
正一、采用变式练习把技巧训练提升为思维训练1.变式练习可以凸显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同的变式情境,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的特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化对变化中不变数量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认识倍)"一课时,我出示问题:(1)小猴3只,小鸭6只,请学生画图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2)小猴3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3)小猴2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相似文献   

8.
课例一圆的认识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断。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会不停地上下颠簸,很难受。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椭圆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的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的感觉还是很难受。因为它还会不停地上下颠簸。教师出示小猴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小猴的感觉又会怎样?生:小猴会感觉很舒服。因为车不会上下颠簸。这段时间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情感很好,从老师的表情可知很满意。可这时,突然有一位男生说道:“圆形车轮的车也…  相似文献   

9.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开课伊始,教师说:“现在动物园的动物运动会中的100米骑车决赛准备开始,三只小猴参加决赛(教师出示课件,其中一个车轮是圆的,一个车轮是正方形的,一个车轮的轴不在车轮中心),请同学们猜猜哪一只小猴能得第一名?”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听:水族馆 玩:小猴造楼《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听赏管弦乐曲《水族馆》,感受乐曲所描绘的五彩斑斓的水底世界。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在“小猴造楼《二》”的音乐游戏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愉快合作。  相似文献   

11.
策划人语:学习贵在创新,教学也一样。“发现法”的发明者美国布鲁纳有一个中心理论是:无论哪 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观察和发现学生 的创造性,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这是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应该具有的睿智。笔者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结课时,采用了故事巩固式。故事大意是:猴王国运来一批 桃子,老猴叫小猴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小猴很不高兴,老猴又叫它拿60个桃子去分给 30只猴子,小猴依然不很高兴,最后老猴叫它拿600个桃子去分给300只猴子,这次小猴笑了 ,老猴也笑了。我问学生谁…  相似文献   

12.
一、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其新课的导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未进入学习状态,也没有进入学习角色。作为教者,如果巧设导语,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其它有趣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放一段录像:猴山上,美猴王给三个小猴分西瓜。美猴王说:“我这有三块西瓜,你们要哪块?第一块是把西瓜平均分成2份,它占其中的一份。”其中一只小猴说:“我要这一块。”…  相似文献   

13.
倪婧雯 《小学生》2010,(2):73-73
今天,陆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10只小兔排成一列做游戏,每两只小兔之间再插入3只小猴,算一算,一共要插入多少只小猴? 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认真地开始思考起来。不一会儿,曹青松就高举小手,响亮地说:“老师,我是画图的,我先画10个圈,表示10只小兔,  相似文献   

14.
[第一片段]上课了,老师肩上骑着一只玩具小猴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5.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小猴历险记     
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只爱冒险的小猴。这只小猴聪明伶俐,学问丰富,就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相似文献   

17.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片断一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2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师:故事听到这儿,有个问题考考大家:三只小猴中,谁分到的饼最多呢?生1:第一只小猴多。生2:第二只小猴多。生3: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去寻找答案。(学生动…  相似文献   

18.
<正>[缘起]: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含义后,便是两种分法的教学:第一种分法是每几个一份地分,另一种是指定分成的份数,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这两种分法里,学生对平均分成几份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的操作大多是先分给一只小猴4个桃,再分给另一只小猴4个桃,这其实是每只小猴分4个,而不是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会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之前学习了16的乘法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 Step 1.Wanning up and revision(热身活动与复习) Ⅰ.Greeting Ⅱ.说说做做 T:I say,you do,OK? Ss:0K! T:Rabbit,jump.(学生做小兔蹦跳的动作。) T:Monkey,climb.(学生做小猴爬的动作。)  相似文献   

20.
李浩 《江苏教育》2006,(2B):37-39
一、故事引入。感悟规律 师:大家都听过小猴子抢老农草帽戴的故事吧,现在这只小猴在学小明玩串珠呢(小示情境图)。猜猜,哪两串是小猴串的。说说你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