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序志》有云:“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所以,所谓“为文之用心”,首先是说文章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心”乃是文章的内容和根本。很显然,任何文本的考核都会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2.
苏金文 《学语文》2010,(1):32-32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王充《论衡》)据此可知,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文”。这里的。心。就是认知,思想。情感,它决定着文章境界的高低差异。要提升作文的境界,就要提高做人的境界。下面就以三则课堂实验加以例说。  相似文献   

3.
辨析“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是正确认识《物色》意旨的关键。此二句所指有别,并不同义。前者指的是观察,描写外物的气态形貌;后者指的是表达,运辞布采形成文章。“随物以宛转”是就写气图貌来说的,“与心而徘徊”是就属采附声而言的。二句概括了刘勰对写景文的构思与传达的认识。《物色》是运用《神思》至《附会》诸篇中有关写作、修辞等方面的主张附论写景文的问题,它既有创作论的内容,又有修辞论的内容,因此,今本《物色》置位允当。  相似文献   

4.
在宗教上,修持是由“凡”入“圣”所必经之路。道教的修炼法门众多,各法门有它形成的背景及时代因素。有的修持法门未必能适合于现代的社会。其较适合于今日社会者,大略可以分为由“有”与“无”入手,两种不同修炼方式。其中,《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觉世真经》等,是由积功累善着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属于“有”,有功过,有善恶,赏善而罚恶,积善去恶,可以无灾咎;此法门适合接引初阶人道者,以培养善念为基,以求诚意、正心。然后,则进而为养形与养神的工夫,养神更在养形之上。《太乙金华宗旨》、《玉皇心印妙经》、《悟真篇》、《参同契》等之修炼精、气、神,都属于“养形”之书,仍属于“有”。而《清静经》、《道德经》、《南华经》等则为“养神”之书,由“有”而返“无”,忘形忘智,忘我忘忘,弃物而人道,应是道教最高的修炼法门。易言之,今日道教之修持法门,可以始于《太上感应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经》,而终于《清静经》。《太上感应篇》以兴善,《玉皇心印妙经》以养形,而《清静经》以养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长期以来将《文心雕龙》作“文学理论”著作的定性提出质疑。认为该书研究的是一切文章的写作规律,其中可归入今日‘’文学”范畴的只占一小部分;刘勰对文体只作“文”与“笔”(有韵与无韵之文)的区分,根本就没有当今所谓的“文学”这一概念。因此,该书存在“文学理论体系”只能说是一种主观臆想,《文·心雕龙》当属文章写作学论著。本文的研究力求从文本规定出发,从《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和性质、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写作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对中心命题作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心长同志的大著 《曹操墓研究》即将付梓,他来信嘱我写点读后感受。我欣然应允。,向他表示祝贺,并与他同享丰收的喜悦;在则读后颇受启发,确实有话可说。我与心长同志相识,是名副其实的“以文会友”。也就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的。两年》。读后,我深感作者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类型的学者; 从交谈中得知,心长同志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尤其热衷地方文史研究。他几十年),曹操墓田,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的邺安风骨”等专题用力最勤 《曹操墓研究》就是心长同志刻苦钻研上述专题的作品结集。 …  相似文献   

7.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8.
沟通,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期《班主任随笔》栏目的四篇文章围绕师生的沟通问题。分别谈了“影响情感交流的因素”“情感交流的平台”“沟通的方式及技巧”及“细心呵护与放手‘留白’”的师爱。相信这组文章会对那些与学生情感交流“阻塞”的班主任老师有所帮助。说到底,沟通就是以心换心.以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爱。心与心的交流,换来的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不例外。只要他们认为美的东西,就一定会喜欢,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因此,你只要稍作思考,总能找出它的“亮点”,以“亮点”为切入口,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岳阳楼记》、《隆中对》、《出师表》这一类型的课文,抓住它们有骈文特色,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学生会产生兴趣。又如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引导学生体味朱自清描写的月下荷塘,塘边之树,月下远山,“…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读”是获取知识﹑积累信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至关重要的一步,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第一步研读文章标题,初步确定文章中心一般地,文章标题与文章中心有一定关系,研读文章标题可以初步确定文章中心。我们来看近几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题目,2000年为《长城》,2001年为《门》,2002年为《话说知音》,2003年为《乡土情结》,2004年为《痛哭和珍》。其中“长城”﹑“门”是一个词,文章中心肯定围绕着这个词。“话说知音”“﹑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12.
心灵感应即文章湖南邵阳市二中陈显德若问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我的答案是:心灵感应即文章。(一)文章是什么?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著名文学理论家蔡仪说:“...  相似文献   

13.
阳光     
文题为《阳光》,作者心中的“阳光”只定格在江南。文章开篇宕开一笔,先由江南给人的既定印象——“多雨”、“低调”入手;接着与读者一道“带着一颗阳光的心,去寻找充满阳光的江南”;古鉴湖与其上悠悠荡荡的鸟篷船静谧安详、不事喧嚣,却展示着“繁华的江南、发展的江南”,它们是江南文化的载体;结尾点题,江南浓厚文化散发出的多彩的光芒等待着我们静静地去体会。文章有文采,有深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秦两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的学思想对于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部杂家作,其理论本身又具有驳杂零散的特点,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又具有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心雕龙》对《淮南子》多有征引,对其理论有很多吸收和发扬。《淮南子》的“适宜”论、“君形”论以及“原道”,论和批评论对于《心雕龙》的相关思想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心雕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以心为人之本,认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皆源于心。《诗经》正是这种认识的源头反映,《诗经》中有大量的关心“心”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的“心”,手法多样,表现细腻,充分显示了《 诗经》的作者深邃的心理洞察力,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因为职业缘故,独眼龙我常接触老师们关于写作的论文与学生的习作,我有一点感触,那便是不少人注重写作技巧而忽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其实,我国古代写作理论很早就看重自省与内观,强调体悟,这里的自省、内观和体悟,便是要求为文有心。刘勰把自己的文论著作定名为《文心雕龙》,这里的“文心”既是文章之心,也是文人之心,写作者只有以心为文才能使文亦有心。  相似文献   

18.
知足常乐     
《心手相连》有这样一句歌词:“心与心相连,手和手相牵,我们相信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这也许就是我和成长中的儿子盼盼的真实写照。回想这几年的育儿经历,“尽量满足孩子”,让我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