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pH7.40的Tris-HC1缓冲介质中盐酸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盐酸青藤碱对BSA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盐酸青藤碱猝灭BSA荧光过程的Stem-Volmer方程,得到盐酸青藤碱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ti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盐酸青藤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22 nm:根据结合过程的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另外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盐酸青藤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CT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HCT可以有规律地使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HCT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和计算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ΔG、ΔH和ΔS等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推断出HCT与BSA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疏水作用力。同时,从分子荧光寿命进一步证明HCT与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3.
在Tris缓冲溶液(pH7.1)体系中,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水溶液中司他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司他夫定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产生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司他夫定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其为静态猝灭机制,运用位点模型计算出298K,310K时其结合常数KA(分别为1.01×10^4,4.17×10^4L·mol^-1)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9,0.93),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氢键或VanderWall's作用为主;蛋白质变性剂尿素的存在导致上述荧光猝灭效率减少;运用FS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了司他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为3.79nm.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使得内部疏水区域的色氨酸(Trp)等芳香环氨基酸逐步暴露出来,在荧光光谱中表现为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Cu2+与BSA的结合常数为8.73×104,结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酒石黄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它们之间的热力学参数、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酒石黄对BSA的荧光猝灭为混合猝灭机制,两者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的位点更靠近色氨酸;金属离子的存在对两者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298K时Tris-HC l缓冲溶液(pH=7.1)中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N-十六烷基-羟乙基-二甲溴化铵(CHD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考察了BSA浓度对结合作用的影响,用Stern-Volmer方程探讨了CHDAB在浓度较低区域与BSA的作用机制,用位点结合模型计算了CHDAB与BSA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CHDAB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CHDAB对BSA的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并导致其最大发射波长蓝移;相同温度下,BSA浓度越小,其Stern-Volmer猝灭常数Ksv越大,CHDAB对BSA的猝灭作用越强,同时其结合常数也越大,结合越强;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HDAB对BSA构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2,6-二(邻甲基苯亚甲基)环己酮(用A表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A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A与BSA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H对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浓度的增加引起BSA在345a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荧光猝灭光谱及Stem—Volme方程分析发现,在pH为2.5、4.5和7.4体系中均为静态猝灭,且两者猝灭常数随pH增加而增加;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pH7.4、温度为290K和310K下,黄芩苷和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_(290)K=1.2894×10。L·mol^(-1)和K。。:1.0979×10。L·mol^(-2)由热力学参数确定黄芩苷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黄芩苷使BSA芳香性氨基酸(Trp,Tyr)残基微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维生素A1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维生素A1的加入引起了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的静态猝灭,计算了结合常数,推测了维生素A1与BSA结合的位点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5,(5):52-5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1,3,5-三羟基苯与牛血清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确定了二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其猝灭常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荧光猝灭是一种动态猝灭机理,与BSA的结合位点数近似等于0.6。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1,3,5-三羟基苯与BSA作用产生的蛋白质构象,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在白蛋白内部产生了局部结构的伸展,同时在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局部两极方向上产生了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酸性条件下,阿魏酸荧光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荧光峰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10 nm和415 nm。在碱性条件下,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红移到350 nm和460 nm处。随着pH值的升高,其荧光强度逐渐增大,当pH值大于10.0时,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且趋于稳定。阿魏酸的荧光光谱随pH值的变化是由于其分子中羧基和羟基质子的离解。以硫酸奎宁为参比,测得阿魏酸水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006 1。  相似文献   

12.
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吡啶衍生物溴化(E)-1,1′-(六烷-1,6-二甲氨基)二(4-(E)-2-(噻吩基)乙烯基吡啶,这是一种自组装膜合成的中间配体,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氧化还原性,以其为配体继续合成自组装膜材料,在共价和静电自组装膜研究的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它的合成、表征及其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的性质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细胞色素b5蛋白在温度和酸度变化过程中蛋白质构象的情况。发现在升高温度和降低pH值的情况下,细胞色素b5蛋白的荧光吸收峰均有下降的趋势,表明色氨酸残基环境的极性增加而疏水性降低,细胞色素b5内部的疏水结构有所瓦解,构象发生改变。升高温度时,圆二色谱的谱图中α-helix含量下降,说明细胞色素b5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稳定性降低。外部条件的改变,可使细胞色素b5的构象发生变化,分子内部极性增强,α-螺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采用压片法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石灰石中CaO和SiO2,通过自制标准试样,根据产地不同分别建立工作曲线,克服了压片法的基体效应和矿物效应,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进一步提高,分析周期短,时效性好。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法在pH7.4的PBS中研究了黄豆苷原(Daidzein,D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a可静态猝灭BSA的内源荧光,温度升高时受动态猝灭的影响变得明显.二者之间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5,315 K、310 K,300 K和290 K时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5.44×104L.mol-1,5.70×104L.mol-1,5.29×104L.mol-1和5.69×104L.mol-1.焓变为0.2969 kJ.mol-1,熵变为91.78为J.mol-1.K-1,各温度下的自由能变均小于零,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之间主要靠静电力发生作用,熵变对反应过程具有较大贡献,且反应是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表明Da的加入改变了BSA的构像,使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亲水性增强.本研究对于阐明Da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该技术以荧光寿命长、荧光强度大的稀土元素作为标记物与时间分辨光谱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检测灵敏度。通过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在DNA分析、临床、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对医学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该方法应用领域的拓展及相关问题得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所服务。  相似文献   

17.
测量了1.62at%-Er^3+ Y0.5Gd0.5,VO4晶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谱,光谱显示该晶体在382、525、1536nm有很强的偏振光吸收峰,且偏振光(E∥C)吸收远强于σ偏振光(E⊥C)吸收;通过计算可得,吸收截面分别为2.95013×10^-20cm^2、2.57757×10^20cm^2和1.15504×10^-20cm^2;其荧光发射(^4I15/2→^4I11/2跃迁)峰值波长在1524nm,半高宽度为72nm;415/2^I→^4I11/2跃迁的荧光寿命为3.1ms,光谱特性表明Er3^+:Y0.5,Gd0.5,VO4晶体是潜在的高效率激光晶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L-半胱氨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水溶性CuS纳米晶,通过XRD、TME对该纳米粒径进行分析,并研究了CuS纳米晶与牛白蛋白相互作用时荧光吸收光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合成的CuS纳米晶近似呈球形,有轻微的团聚现象,粒径集中分布的范围较宽,约60~90 nm;CuS纳米晶与生物大分子作用后荧光发射强度减弱,并且随着蛋白质用量的增加而出现相应的减色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FS—12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对环境样品中的硒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法具有选择性强、干扰小、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用150ppm的2,3-环氧丙酸钾喷施水稻植株,能明显地提高叶片Fd/Fs的比值和叶绿体的Fv/Fo及Fv/Fm的比值,即提高叶片的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和叶绿体的PSⅡ潜在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在Mg~(2 )的存在下,能提高PSⅡ与PSⅠ相对荧光强度的比值;在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磷酸化的情况下,能提高PSⅠ与PSⅡ相对荧光强度的比值。表明它具有提高Mg~(2 )和膜蛋白磷酸化对两个光系统之间激发能分配的调节能力。 2,3-环氧丙酸钾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在水稻生产上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