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八十九岁。1931年8月海伦.斯诺从西雅图搭“林肯总统号”邮轮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邂逅埃德加.斯诺,并于1932年末结为伉俪。1933年春,斯诺夫妇来到北平安家,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其间,他们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很多青年学生常到他们家聚会和议论时政,曾多次帮助进步人士避难。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回来,她帮助丈夫整理书稿和照片资料,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1937年4月海伦.斯诺冒险访问陕北,在延安采访毛主席和许…  相似文献   

2.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两次打电话给张越,要求对她进行采访,她却一再推辞,直到“被逼无奈”才与我敲定见面时间,可她仍旧在说:“其实我真没什么可采访的,事儿就是那点事儿,都跟别人说过了,最近也没什么新变化。”鉴于她这种“态度”,我在坐定之后,向她发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6.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7.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8.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9.
三联书店出了一本新书:《“我热爱中国”》,斯诺夫人所写,记述中国医疗队受毛主席、周总理的委派,到瑞士去为斯诺治病的生动事迹。斯诺夫人对于这次医疗队的出国,内心感激已极,她又是一个富有艺术才能的演员,写这样自己心领身受的事,自然生动、细致,感人至深。这些,读过本书的同志都可领会。我在这里主要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另一方面:本书中译本在编辑、装  相似文献   

10.
我去出差,住在省城的一家饭店。晚饭后有人敲我的门,我去开门,进来的是一位山村女教师。这是一位20来岁的姑娘,浓眉大眼,梳一条齐腰长的辫子,又黑又粗,扎一根红头绳。看多了城市的妖艳,再看这位朴实的山村姑娘,犹如推开窗户迎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浑身一阵清爽。我知道全省先进教师大会在这里召开,我就是专程从京城来采访这次大会的。“记者老师,求你一件事,你一定要帮帮我。”她有点拘束,看样子非常着急。“请坐,慢慢说。”我说。我张罗给她倒水,她却抢先给我倒了杯水,恭恭敬敬端给我。坐下后她说:“我叫张秀花,是张家滩的民办教师,开了一天会…  相似文献   

11.
陕西农民报“转战之路”摩托车采访活动新闻发布会,于10月17日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陕西农民报主编在会上说,“脸黑了,人瘦了,但笔杆子却硬棒起来了。”“转战之路”摩托车采访活动是陕西农民报为纪念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45周年而举行的。这次采访活动分前后两批,有9位编辑、记者参加,持续了两个多月。57岁的主编王自忠,常务副主编张德泉分別带队,他们人人骑着摩托车沿着毛主席、党中央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采访。45年前,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亲自指挥23万兵力向延安进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党中央、毛主席于1947年3月18日撤离革命圣地延安,转战陕北,历时一年零五天。在这次陕北转战期间,毛主席、党中  相似文献   

12.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来访,给我讲了一则笑话:她去工地采访一位外国老工程师,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远那位外国朋友就用生硬的中文给她打招呼,她灵机一动也用“生硬”的英语回应他:  相似文献   

14.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5.
这里说些小事,距发生已有大半年了,可是自此以来,每一跨进书店,旧事就涌现心头。根由都在我的坏记性,老糊涂。孙犁新出的散文集子,我还缺一种,却总是记不准书名。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临了,又找不到纸片夹在哪儿了。所以,当那个黄昏,在王府井书店的玻璃书柜里看到《澹定集》,又高兴,又有点拿不定主意。我就请售货员拿给我翻一翻。她一面给我拿书,一面笑着说:“这本书,你已经买过了。”她说话轻声,很斯文,却让我大大吃了一惊。我不由得停睛端详她一下:约摸二十六七岁,长挑身  相似文献   

16.
漫画·笑话     
《出版参考》2009,(11):28-29
大麻烦 丈夫:你为什么总是把我的照片放在手提包里啊? 妻子:我遇到麻烦的时候,一看见你的照片麻烦就消失了。 丈夫:太好了,我能给你无穷的力量。 妻子:是啊,我一看见你的照片就会对自已说:“还有什么麻烦比这个更大?”  相似文献   

17.
古代有一格言说:“伟人背后,必有默默无闻、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用这句话来描述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美国记者和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即使在他们离异多年之后,埃德加·斯诺依然坦率地写道:“在亚洲生活的八年间,她是我忠诚的合作者、伴侣和评论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他在1936年夏天访问陕北苏区后所写的震动世界的名著,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拥有包括一批珍贵照片在内的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西行的极力鼓动者  相似文献   

18.
1942年10月,张思德同志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忠于职守,毛主席很喜欢他。后来工作需要,张思德被抽到安塞山烧木炭,在一次出窑时发生塌方,他为抢救战友不幸压在窑内牺牲了。消息由中央社会部负责人李克农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主席当时正在批阅文件,他惊讶地放下铅笔,踱到窗前,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难免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就不应该了!”思忖良久,毛主席作了三条指示:“第一,给张恩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1944年9月8日,中央社会部在延安枣园  相似文献   

19.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20.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