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扇文化集趣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化。 扇谜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扇谜,如:“有风不动动有风,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打开半个月亮,收起来兜里可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这些扇谜隽永风趣,为夏日纳凉倍添乐趣。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在渊源流长的中韩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明显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韩国文化也有所反馈。宋时高丽物品的输入,就是其表征之一。宋代高丽与中原交流频繁,高丽物品通过朝贡、使节互访及民间贸易等途径大量输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本文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扇、纸、墨三种,详加考证,窥豹一斑。一、折叠扇的输入扇的历史,在中国大概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五引《世本怕:“武王作霎。”“霎”,《说文》释曰:“扇也。”又引崔豹站今注》曰:“殷高宗有雅…  相似文献   

3.
北京电视台农村题材电视专栏节目《京郊大地》自1996年开播以来,以质朴的风格、鲜明的特色赢得了业内专家和城乡观众的普遍欢迎,而其中一个集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科技板块“一叶绿”更是深得观众的厚爱。作为首都这样一个大城市、小郊区的特殊环境,农村科技服务节目应该怎样做得更好?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服务是打开的一扇交流窗服务功能是电视的四大特性之一,更是“一叶绿”里的重头戏。但我理解,这种服务绝不仅仅是牵线搭桥,排忧解难,还应该是展示观众未知世界的一个窗口。春种秋收、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多角度报道脱颖而出。它一反从一个角度报道新闻事实的旧有模式,分别几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各个侧面。这种多角度报道避免了“一叶障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社印(?)的1963年单面页日历很好。日历上彩印着叶浅予同志画的一位农村女青年,她左肘悬巾,右手挥扇,两条辫子分拖前后,载歌载舞的踏步向前。她的精神极为振奋、愉快、使人一见就有“时代在前进”之想。空白地位很大,也沒有附加任何背景,而画面却非常匀称、活泼和清新。  相似文献   

6.
王星记扇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许多制扇名匠和书画艺人云集杭州,杭扇生产更为兴旺,到清朝中叶,杭州营纸扇者总计有50余家,工人达四五千人。当时的杭扇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誉为“杭产三绝”。  相似文献   

7.
来自军队与地方“结合部”的新闻作品集《长城长──刘世清新闻作品集》,近日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您可以领略到“军民鱼水”般的深情、“中原劲旅”的风采;可以感受到“多彩军营”的生活、“锻铸国魂”的热潮;还可以透视“绿色焦点”、借鉴“选送精兵”的经验。《长城长》还为您展示了这块土地上涌现的一个个人物典型:“时代风流”、“群星璀璨’、“老兵新传”将为您打开一扇扇隙望时代星空的天窗。书中有不少是获奖作品,有的还被评为全军奖、全国奖、“中国新闻奖”,不乏上乘之作。国泰民安离不开钢铁长城,钢铁长城筑…  相似文献   

8.
盛暑话凉扇     
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公元前26世纪就有扇子,且有“其制起于轩辕氏黄帝”之说。扇,户下从羽,可见最初的扇子是“羽扇”。相传商殷时王者用雉羽造长柄大型羽扇,作为出行仪仗饰物。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这“仪仗扇”的生动画面。汉代以后用绢制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之为“宫扇”。  相似文献   

9.
扇文化集趣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化. 扇谜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扇谜,如:"有风不动动有风,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打开半个月亮,收起来兜里可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这些扇谜隽永风趣,为夏日纳凉倍添乐趣.  相似文献   

10.
逄春阶 《青年记者》2012,(21):16-17
“风吹不走、日晒不干”,这八个字,是作家贾平凹给自己的画写的题跋.画中,有枯桩形的树,有老井状的人.前者“不以红花繁叶热闹炫世”,后者是“风吹不走,日晒不干的深茂虚涵”.作家道出了一种境界.传统媒体那些好的传统,我觉得也是“风吹不走,日晒不干”的,如清澈的深潭.  相似文献   

11.
琉璃厂海王村公园门左设有铸新照像馆,某年旧历新春,将北京著名画家肖像放大嵌镜,悬于门首。中有齐白石先生像,身着反面狐裘,头戴黑色之土耳其式冬帽,手摇一扇,上为齐氏自撰之“裘扇铭”。文曰:“摇扇可以消夏,着裘可以御凉,二者日日须防,任人窃笑颠狂。”其人性情孤僻,铭文亦怪。 琉璃厂东门外杨梅竹斜街西口街门有联曰:“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  相似文献   

12.
CIO宝典     
一栋大楼有很多扇窗户,如果其中的一扇破了但没有人理会,很快其它的窗户也会坏掉。“破窗”隐藏着一个信号:大楼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并不在意窗户是否破损——因为管理是混乱的,人们被动而消极。企业如同大楼,错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1966年8月,以“破四旧”为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被拆毁,之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全国第一座毛泽东塑像,从而引发了各地争相修建毛泽东塑像的热潮. “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它早年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出版无学”的帽子令出版人不平和激奋。然,平心静气想想,出版的理论建设、理性思维、概念体系是何等薄弱,而新知视野是何等封闭和狭窄。出版界有关“知识经济”的读本出版可谓多矣,但对自身知识的充电紧迫感却迟钝、淡漠。本刊特辟“新知视窗”,目的在于为出版界打开一扇扇新知识、新概念、新思维的“视窗”,给出版人的大脑吹送些许外部世界新鲜的“负离子”。  相似文献   

15.
王星记扇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许多制扇名匠和书画艺人云集杭州,杭扇生产更为兴旺,到清朝中叶,杭州营纸扇者总计有50余家,工人达四五千人.当时的杭扇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誉为"杭产三绝". 有"东方瑰宝"之称的王星记扇是杭扇的杰出代表.杭州王星记扇庄创建于清朝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创始人王星斋自小随父学艺,20多岁就成为杭州制扇业中的砂磨(制扇中的主要工序)名匠,他的妻子陈英,也从小学习贴花技术,做得一手好泥金扇.  相似文献   

16.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档案馆保存有一扇从民间征集到的明朝天启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制发并使用的水簿。该水簿长51厘米,宽25米,厚实的纸张、正楷墨迹书写,每页除正面盖有官府印章外,在两页连结处还盖有官府骑缝印章,用墨绿色的布面装帧,封面有“水簿一扇”字样,共40页。第1—6页是清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6,(11):94-94
一栋大楼有很多扇窗户,如果其中的一扇破了但没有人理会,很快其它的窗户也会坏掉。“破窗”隐藏着一个信号:大楼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并不在意窗户是否破损——因为管理是混乱的,人们被动而消极.企业如同大楼.错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几千年来,人类在制作、使用、赏玩扇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炼扇子的外在形式之美,内在精神之趣,即所谓"用扇之器,挥扇之技,明扇之性,赏扇之艺,品扇之趣,喻扇之情,摄扇之形,化扇之韵,挥扇之神"[1]313.扇子早已不仅是简单的招风纳凉的实用工具,它更是一种内蕴甚丰的文化器物.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被称为人类进步所积累起来的文化金字塔.国内外许多大型博物馆内,都将古代扇子作为重要的收藏内容.例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有西汉时期的扇子,湖北荆州博物馆藏有战国时期的扇子.其他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埃及博物馆、印度博物馆等著名大博物馆内,更是不乏珍贵的扇子藏品.随着人们对于扇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扇子作为文化器物的身份愈加凸显出来,在社会上产生了专 门性的扇博物馆和扇组织.扇博物馆是专以扇子为收藏对象的博物馆,集中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扇子,这对于发掘和研究扇子的悠久历史,展示和传承扇子的丰富文化,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扇组织是社会上对扇子收藏和扇子文化怀有共同志趣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扇组织能够体现出扇文化在当下社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公众对扇子参与、关注程度的重要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9.
谢静 《今传媒》2007,(2):23-24
混沌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北京的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就可能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虽然有些夸张,却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实,组织的日常活动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20.
“砥柱中流”意思是砥柱山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比喻坚强独立的人物或集体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的作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例如元·侯克中《题韩蕲王世忠卷后》:“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劳.”明·王世贞《鸣凤记·驿里相逢》:“唗!你小人势利,但知锦上添花;我砥柱中流,偏喜雪中送炭.”刘斯奋《白门柳》二部三章:“时至今日,能砥柱中流,担当中兴大任者,舍我东林、复社而外,已无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