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想“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 ,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 ,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知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大气压强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大气和大气压强2明确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意义4.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及实例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掌握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常用的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及无液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3.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4了解并记住气体压强的单位:帕斯卡、标准大气压三、大气压强的变化1.大气压随高度增大而减小2.大气压跟天气的变化有关3.知道沸点随气压变化4常识性的了解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四、…  相似文献   

3.
郭丽君 《湖北教育》2022,(10):42-43
<正>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大气压强》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经历物理活动过程,逐步认识大气压;了解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并会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借助相关器材,掌握粗略测量大气压的不同方法。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通过演示“玻璃瓶吞鸡蛋”实验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以下挑战性任务:证明(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物理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即学生要有目的地实验、研讨或交流,体现"探究行为",构建高效的"学习行为课堂".笔者以"大气压强"教学为例说明.一、依据学习任务,设计探究实验,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苏科版教材中的"大气压强"内容以两组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亲历"估测大气压的值",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依据知识建构的特点,笔者精心设计探究实验,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对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是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利用“皮碗”模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对此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是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不易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是认为“皮碗”很难分开是被吸住了 ,很难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利用身边废旧材料 ,自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装置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一 如图所示。实验所需材料 :1小铁夹子 ;2乳胶管 ;3玻璃管 ;4单孔胶塞 ;5高橙饮料桶 ;6饮料瓶盖 ;7胶带 ;8铁丝勾 ;9塑料袋、…  相似文献   

6.
<正>考点速览考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其产生原因是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等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考点2:大气压的测量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准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相似文献   

7.
大气压强     
考点复习·一、大气压强的产生1 空气由于受到   的作用 ,而且能够     ,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大气对        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简称    或     .二、大气压强的现象1 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的存在 .2 用吸管能将杯中的饮料吸入口中 ,饮料是在    作用下 ,通过细管被压入口中的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1 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测定      的值 .2 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     帕 ,它能支持约     米高的水柱 .3 大气压随距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4 …  相似文献   

8.
大气压强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设物理微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包括利用身边器材,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利用生活物品改进测量器材,提高大气压强测量的精准度;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呈现大气压强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考点1 大气压强的存在 考点透视重点考查生产、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以填空和选择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与教学要求出现的实验现象必须一致,如果两者不一致即实验原理不确切,就会影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讲授人教版9年级物理实验教科书中&quot;大气压强&quot;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压强的作用,教师会精心设计各种新奇的演示实验,如&quot;瓶吞蛋&quot;实验、&quot;试管吞试管&quot;实验等等,在成功演示了这些实验后,教师就会向学生解释这些有趣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精彩的大气压强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实验现象很好地反应了大气压强的作用的效果,但下面2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否只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指导思想 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大气压强更是难以直接亲身体验到,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大气压的有关知识,直接体验,直观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自制了这个大气压强演示仪.  相似文献   

12.
大气压强在初中物理新教材中专辟一章,很显重要,但由于受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不能对大气压强的实质作深入讲述,只好用类比液体压强的方式,讲大气压强是由空气具有重力而产生的。当然这样处理对初中生来说是可行和正确的,但作为教师就不能仅限于此,若不然,一则不能深入正确地理解大气压强的实质,二则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将无法解释和理解,下边略谈几点。 一、关于大气压强的实质 大气压强的实质,是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空气分子之间或与器壁之间不断碰撞而产生的,由于空气分  相似文献   

13.
围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强有多少大呢?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用实验方法(图1)测得大气压强相当于760mm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即大气压强。  相似文献   

14.
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成功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大气压产生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解释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其中的几个演示实验,演示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通过研究探索,我总结出了成功演示大气压强实验的几个小窍门.  相似文献   

15.
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成功演示大气压强的实验,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大气压产生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解释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其中的几个演示实验,演示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通过研究探索,我总结出了成功演示大气压强实验的几个小窍门.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地面上,而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这是因为人体内部也有压强,内外压强抵消),那么怎样才能感知大气压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一、重要知识点1.一个重要概念大气压强: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二个重要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相似文献   

18.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物理》(第二版)第一册中第11章第4节是“大气压强’,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大气压强是存在的,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掌握托里拆利实验、掌握1标准大气压强的值,掌握大气压强和高度及天气的简单关系、了解气压计的结构和原理,下边谈谈我对教好“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看法,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气中存在着压强。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首先用实验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如图1)。通常,将等于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随海拔高度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20.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大气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测定。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讲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计、标准大气压值、沸点随气压改变.第三节“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介绍利用大气压抽水的设备。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