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或热点人物方面的短文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阅读人物的小传记或摘录该人物一些典型事件,如人生的起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等,考生可以得到激励或受到启发,同时也可以了解这些人物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那意思就是说,作品的内容、意义在最初由作者赋予后,随着不同的时代、地域的读者的阅读,由于这些读者在各自的阅读中,将基于各自人生经历、阅读视角所获得的体验、认识填充进各自的阅读效果中,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接受美学这种注重读者、注重读者阅读对生成作品内容、意义的作用的观点,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极富启发意义的。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讲授作…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阅读是学生的重要语言库,建构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但是当我们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感动与困惑     
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阅读任何文学作品,读者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前结构”,这个“前结构”是由读者阅读时当下所处的人生境况及读者的人生素养、知识结构等等所决定的,作品的意义则产生于读者“前结构”的阅读制约之中。每个读者的人生境况、人生素养、知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所以,每个读者对每部作品的每次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也因之使得作品的意义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之中。我在这次重读《麦琪的礼物》时,就很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以前读这部作品,很是同情作品主人公因物质贫困而带来的悲惨命运,也很是佩服作…  相似文献   

5.
阅读较为含蓄的作品,你也许有这样的烦恼:读来读去,中心就是体会不到;读来读去,表达的方法就是难找;读来读去,语句的内涵就是品味不到……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又该怎样阅读呢?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时最巧妙的方法是进行比较阅读,也就是把两篇或多篇阅读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并分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全面、深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比较阅读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比较分析不同作者的同一类别的作品,如同样是写梅花,就可以将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泽东的《卜算子·梅花》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也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数篇作品,如把老舍…  相似文献   

6.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作品与长江有关。这些诗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写于李白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探究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李白的长江情怀,一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是宽广浩瀚、奔腾不息的长江与李白的洒脱浪漫、飘逸豪放的精神特征叠合。李白的长江诗歌作品不仅使原本豪放不羁的长江增添了一笔浪漫的色彩,也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阅读是学生的重要语言库,建构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但是当我们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弥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母红梅 《语文学习》2023,(11):46-52
<正>一、执教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作品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悟,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厚。阅读小说时,关注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可以说是情节的有机组成,也是理解复杂人物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9.
阅读经典     
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着这些作品的,我们阅读它们是为了寻找自己曾经有过的忧伤和欢乐,失望和希望。当我们在这样的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思考时,当我们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别人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部作品,我们不同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  相似文献   

10.
没有大量的精心阅读,没有向书本反复地模仿学习就没有真正的写作;没有真正的广泛阅读,没有向名家名篇的不断学习模仿,更没有真正的创新写作。写作创新离不开与文本的真诚对话。我这里所说的与文本的真诚对话,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参考,分析,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即用自己的心灵认真地阅读和研究文本,看作品写了什么,其主要意图和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些,怎样写的,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态度,有什么人生追求,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等等。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积淀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思想境…  相似文献   

11.
人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有两种:感性的和理性的。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阅读的过程就是细读作品,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作品,深入体验作品内蕴的生命情感,获得理性启悟的过程。但时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则过于重理性而轻感性,教师往往直接将第二手的理论概括传授给学生.把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文学知识传授过程。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效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更是要求学生以题海战术消化所学内容,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做题的技能训练上,往往不会阅读或不愿阅读,这样就使本来充满愉悦和美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工具理性的操作下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淡薄,文学感觉和读写能力、日益弱化。  相似文献   

12.
谢建宁 《宁夏教育》2011,(10):28-29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极其丰富,有现代诗歌,也有古典诗歌,有国外作品,也有国内作品。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语文教材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因此,重视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就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审视人生古今中外的无数作品,对于人生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诠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而论之,若以“生存场”中的心态为分析标准,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所充斥着的,是一种“自我”的张扬,这种自我,既是作者个体人格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社会里一类人的群体意识.这类作品可以说是主观色彩浓郁的,富有扩张性的:不论其故事如何,风格何属,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种种人生理想的纵情憧憬,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自如挥洒,超越了世俗的种种束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美妙绝伦的人生境界,令人心向往之;然而也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含蕴着作者幽深睿智的哲学思考,冷静地观照着人生的各个层面与丰富内涵.这一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毋宁说是一种沉思的、审视的和内敛的属性.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两类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自然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使人昂奋愉悦,唤起无尽的希望,感觉到在这世界中人有天然的优越性,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所谓“天人合一”,正是对这种心态的概括;而后一类作品却会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苍凉,困惑和迷惘;从而使人趋于沉静和思考,生发出对人生的质疑.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爱好自由、富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 作为本组单元中的一节部分感悟课,将围绕单元导读课上设计的学习规划展开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梗概,整体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了解鲁滨孙非凡的人生经历,实现单元导语中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能够引导我们丰富内心世界,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并具备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所以,阅读也许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决定人生的气象.  相似文献   

16.
邢荣 《中国考试》2023,(11):37-44+54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变化,即在所谓反套路背后,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基本阅读方法的关注,如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经典作家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基本法。近一两年来,在怎么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如何赏的新动向,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主动鉴赏的引导。对这些情况加以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备考,还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设置,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相关要求,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同时,研究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可以发现,考试与课标、教材之间的密切联动,使三者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丰富的动态资源,高中教学应注意对这些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及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那些文学著名作品都是一些在语言用词角度有着鲜明亮点的重要阅读作品,它们在成为著作之前都经过了读者的一次次严格的筛选。阅读著名作品对于学生思想修为和审美观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可以使他们逐渐养成好的个性与人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现实中,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意识也不强烈,而且学生家长对于课外名著的阅读也没有加以重视,除此之外,学生身边所能够接触的一些报纸和杂志等阅读材料也比较少。如何通过阅读课外著名书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做起来最难、也最易丢分的就是阅读这一大“板块”,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对它受儿童欢迎的原因探讨并不够。从儿童文学的角度看,《聊斋志异》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有近200篇;从题材类型上看.主要有对世俗人生的劝谕与启迪,描写爱情、婚姻,写神、仙、人、狐、鬼的传奇逸事和异事,写知己、友情,讽刺世道的不公,揭露官场的黑暗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向儿童展现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并让儿童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7- 9年级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明确了阅读的理解层面和欣赏层面。强调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