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氓》是《诗经》中《卫风》的一篇,全文不足三百字,却清晰地叙述了女子与男子相识、相恋,最后被男子抛弃的全过程。作诗者欲告诫女子要及早了解男子的人品,不要轻易沉溺于爱情。《氓》是一篇经典文本,几乎每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这篇文章,就部编版语文教材《氓》的注释来看,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正>在江苏,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并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至今,《氓》一直是最具戏剧性的一篇作品。一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并未收录该文;另一方面,《氓》却又年年出现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成为14篇高中必背篇目中唯一一篇非课文的古典文学作品。此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氓》的教学也充满了戏剧性。绝大多数教师只用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对字词进行适当梳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满足理解性记忆的基本需要,便算是完成了该文本的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会出于对该作品的喜爱,从赏析的角度,引领学生整体性感知诗歌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篇是《氓》,选自《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要讲清楚故事的情节,即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发展、高潮和  相似文献   

4.
《诗经·卫风·氓》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篇,许多解读者将其理解为是讲述男子"氓"始乱终弃,女子从甜蜜的婚姻中逐渐清醒并走向决绝的选择历程,图解的是千年不变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但再次细读全文后,笔者却不这么认为。《氓》这篇文章更像是卫国女子的个人独白.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叙事诗滥觞于《诗经》。《公刘》、《氓》、《谷风》、《载驰》、《东山》等篇,即略具叙事的雏形。不过在三百篇中,它们毕竟是吉光片羽、凤毛麟角。所以《诗经》终究只能算是一部抒情诗集。南方的《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  相似文献   

6.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从叙  相似文献   

7.
《氓》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此诗有过分析、评价,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先秦《诗》学、《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诗经》清学和现代《诗学》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9.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会鉴赏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五年(1666),黄山慈光寺住持释弘眉编辑完成《黄山志》。该书刻成后多次被修改重印,加之历百年时光,如今已较为稀见。四川省图书馆藏有一部释弘眉辑《黄山志》,曾为李一氓藏书,书上有李一氓考证和题跋。题跋涉及以下问题:一是康熙时期出现的黄山志种类和程弘志辑《黄山志》的刊刻时间;二是书中黄山图的“缺帧”问题;三是释弘眉辑《黄山志》与闵麟嗣辑《黄山志定本》之间的“公案”;四是释弘眉辑《黄山志》的版本;五是李一氓收藏这部书的原因。文章将介绍基本情况,并对上述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相似文献   

13.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4.
《氓》是《诗经》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期被作为教材列入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但由于时代久远,注家繁多,不少概念古今学者说法不一,给教学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对《氓》诗的众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何去河从,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去对待问题.尽管“诗无达估”,允许有不同解释。然而在不同的解释之间,却存在着理解深浅,价值高低,哪个更符合原意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诗经。氓》的一些争议问题,谈些不同看…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着重了解《氓》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2.探究文中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卫风·氓》是《诗经》中著名的叙事诗篇,它没有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细心的读者不难觉察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明显地受到《氓》的影响。由于《氓》比《孔雀东南飞》早近千年,更非宏篇巨制,故而叙事尚不够完整细致,加之赋中兼有比、兴,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以此诗中多有待发之覆。爰作读诗札记,期以抛砖引玉。一、主题《毛诗序》谓:“《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生处在情感朦胧的年纪,对于爱情既有向往也有恐惧,尤其是对爱情诗歌有较大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特点,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几篇爱情诗歌,如必修一中的《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的《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笔者在此以《诗经》两首中的《氓》为例,试图分析在爱情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19.
张军 《现代语文》2014,(11):128-129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第四册有这样两首古诗:一首是选自《诗经·卫风》的《氓》,一首是《孔雀东南飞》(以下皆用《孔》代替)。这两首古诗都成功塑造了古代弃妇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和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值得学习者好好比较研究一番。一、《氓》与《孔》弃妇形象之比较《氓》和《孔》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一.通过两篇《习惯》的导读,辨明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二.联系自身习惯进行说、议活动,粗知一点提出论点、选用论据的方法。教具准备:两篇《习惯》的胶印作文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