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2007,(9)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和学生冉有、季路围绕是否讨伐颛臾展开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态度,从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以下两种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大同世界”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对孔子的这种“大同思想”就作了较集中的阐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较明确地揭示了这种思想的内涵。《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并非纯粹的语录体,而是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和结构的。可分两段。第一段,写冉有、季路谒见孔子,告之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明确表态反对。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一次对话中,听到冉有半遮半掩地说出季氏将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顿时大怒:“求!”似乎冉有还有话没说完,就被孔子的“求”所打断.孔子一向反对武力,也将这一政治理想托付给门生.可是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孔子的教诲,反而主张使用武力.因此,“求!”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的责怪.这里朗读“求”应该直呼而出,短促有力.  相似文献   

4.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被后人视为孔子的治国理想,承载了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然教读夫子的这篇教诲次数多了,却生生地憋出些许疑问,今呈奉于此,供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孔子与其四位弟子就志向而展开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悉数体现。本文旨在分析孔门弟子教育叙事中对教学场景、教学语言、教育方法三方面的记录,探析孔子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孔子的治国理念,探究孔门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有这样一句话:“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教学参考书》作如下解释:“见”字的读音为“jiàn”,意义为“拜见”;“于”,介词,表对象,译为“对”,句式为主动句。翻译为:冉有、季路去拜见了孔子。冉有、季路真的会去主动地拜见孔子吗?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互动的必要方式。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懵懂懂,不得其解;那样问,可能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因而,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事关教学能否成功、高效。一、高屋建瓴、整体把握从文本的思路结构、教学重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屋建瓴地提问,促进学生注意,便于学生把握,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执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问:根据文中孔子与学生冉有、季路的三次对话,请分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孔子与冉有、季  相似文献   

8.
秦蔚 《现代语文》2006,(12):104-104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季氏》。向来,人们对于《论语》的阐释总是重视书中所表达的儒学思想,即把《论语》作为经书来加以研究。其实,《论语》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价值。仔细研读《季氏将伐颛臾》,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对话情景却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此,《论语》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将吞并颛臾一事而展开的辩论。文章开头所述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做好攻打吞并颛臾的准备。于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也就是季氏的两个家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  相似文献   

9.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10.
<正>《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子弟冉有季路的言论。文中,弟子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而这有违老师的"礼""仁"的思想。孔子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批评,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三个细节不容忽视:子路沉默了文中共有三次师生对话,如果我们细心阅读,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说话的过程中,子路不见了?第一次对话是冉有与子路一起的,而后两次只剩下冉  相似文献   

11.
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明显感到孔子话语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当冉有 (名求 ,字子由 )和季路 (名由 ,字子路 )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报告老师后 ,孔子闻言便怒道 :“求 !无乃尔是过与 ?”采用反诘句式 ,语气强烈 ,责备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受到老师责备 ,冉有急忙为自己开脱责任 ,谎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听了冉有的辩解 ,孔子怒气未消 ,又训斥道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冉有、季路见老师火气大 ,口气硬 ,知道今天搪塞不过去 ,只好实话实说 ,和盘托…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四和人教版《选读》两套教科书都入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一篇很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冉有、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并把季氏要打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孔子。孔子对两位学生进行了批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在文章结尾,孔子说“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指出季氏真正忧虑的不是攻打颛臾这件事,而是“在萧墙之内也”,  相似文献   

13.
林金来 《中国教师》2012,(19):77-78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一篇记述完整的、师生间关于"志"(理想)的对话。这篇人物对话,展现出一派师生自由讨论的和乐气氛,人物性格轮廓明晰,同时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虽然一直以来,对《侍坐》章中部分字句,如"毋吾以也"的理解有较大争议,对孔子"吾与点也"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就对话的开展过程而言,文章对当今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于”(原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课本只注“冉有”、“季路”,不注“于”字,课文的“练习三”要求“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第4个多义词为“见”,此句中的“见”配套教参释为“拜见”,甚确(学生见老师当然是拜见)。据此,则“见于孔子”不是被孔子召见,“于”也就不可能是引出动作施事的介词,那又该作何解呢?窃以为,这个  相似文献   

15.
选入高中语文课程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篇什。该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畅谈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予以评价,对弟子们加以引导的经过。以往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对孔子大多是赞美的,然而细味其中的细节,笔者认为,孔子的这一次对话式的教学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一些注释,笔者认为有的需要加以补充,有的解释值得商榷,现分述如下。课文题解在介绍孔子的四个学生时写道:“子路,名仲由,一字季路。”子路,应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而不是名仲由。另外,题解漏了介绍公西华一人,应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8.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经典篇目《沂水春风》时,学生往往有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子路和冉有的治国设想,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公西华为什么只想做一个小相?孔子赞同曾皙什么?孔子的理想具体又是什么?对此,我想用关联阅读的方法,结合《论语》中的条目以及其他文化经典作品的内容,用文本来解读文本,搭设一个探究儒家思想的支架。一聚焦人物,结合儒家"为政"的原则,分析治国设想子路和冉有在谈自己的理想时,都谈到了治理国家,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只有两句话。他对子路的态度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相似文献   

20.
冉有是孔门私学中多才多艺、擅长理财的弟子。孔子对冉有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冉有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补偏救弊——孔子对冉有的批评教育艺术;此外,冉有与同门弟子的关系也值得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