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2.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3.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4.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5.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6.
<正>一、"调整版"批注详解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议论文的经典,但鲜有真正发现其"经典"究竟在何处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独特在哪里呢?在文章的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析之一,理由之一)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相似文献   

7.
苏洵的《六国论》,是许多大中学校的传统教材,而诸多选本几乎都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谁都知道,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人们更应了解,论点也不等于中心论点。论点,具体地说,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论点可以就局部而言,而中心论点却必须是统率全文的。  相似文献   

8.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9.
<正>论,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有史论和政论两类,大多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事件。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借古喻今,成为“论”这种文体的杰出代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选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相似文献   

10.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11.
报国心切的苏洵,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全文如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相似文献   

12.
苏洵的《六国论》是政论文,作者从“暗刺宋事”的需要出发。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由于论据不可靠,致使论点失去了真实性,因此文章也没有了科学性。所以,我觉得此文算不上一篇好的议论文。一、作品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造成观点含混;且分论点否定了中心论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坛著名的“苏门三父子”之一的苏洵,写下了著名的《六国论》一文。该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形象地证明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批评了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严密的论证令人信服,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强烈的感情尤让人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赂秦者的悲悯与愤恨之情作者在论证全文的总论点时,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其中之一即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在此观点之下,作者对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三国,先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说明赂秦之损失大于战败之损失,进而动之以情,展…  相似文献   

14.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选入人教新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篇十分典范的议论文,对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具有许多示范作用。下面以《六国论》为例,来谈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一、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15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  相似文献   

15.
<正>新材料作文由于相对难以套作,成了目前考场作文的新宠。命题者往往提供一些材料,让考生自选角度谈谈看法。放眼学生的作品,很多就事论事,难以触及现象背后的个中缘由。学会推理,对于写就具有一定思辨力量的议论文是有较大裨益的。因果论证始于关联,一种关联可能有多种解释。情况有时很复杂,应向着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努力。例如苏洵《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迥异于他人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行文至尾,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胁"。也即对赂敌作了更深层的原因推敲,由表及里,认为"怕"才是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中专语文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但工科中专课时偏紧,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把课文按不同的体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制定一个“的”.然后,按“块”传授知识,按“块”有目的、有系统、有实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以议论文本论结构的“块”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应用能力.我在教议论文本论结构“块”时,以苏洵的《六国论》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这“块”的理论知识.《六国论》的本论部分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第一层,“赂秦面力亏,破灭之道”;第二层,“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先论述  相似文献   

17.
谈开篇点题     
议论文写作中常用一种开头方法便是落笔扣题。所谓落笔扣题就是文章一开头便迅速切中文章的中心,开明宗义,提出作者的观点。这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写作方法,一下子就能触及文章的中心,给人以简洁明了的印象,为论述的展开定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师说》一文,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单刀直入起笔点题;苏洵的《六国论》开篇就点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种高超的论证技巧成了我们学习写议论文的典范。又如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8.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被主为是一篇载誉千年的散名篇。它的巨大成功,与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而透彻”的高超论证技巧有直接关系。但笔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推敲,认为苏洵为了使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能够成立,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贿以贿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的论证,貌似严谨完美,实则谬误多多。  相似文献   

19.
课堂设想通过梳理论证思路、反思论证过程、回到历史语境、探究经典价值使学生形成史论文的思辨性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把握作者分析六国破灭原因的思路结构;从论据的真实性和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反思文章的论证过程。第二课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六国论》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对北宋对外妥协退让的深沉叹惋之情;比较阅读苏辙、李桢、苏轼三人的同题文章《六国论》,理解史论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参》认为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中心论点应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理由如下: 一、中心论点应是统率全文内容的思想观点。从全文看,“弊在赂秦”只能概括前三段,而不能概括后两段。诚如《教参》所分析的,文章前三段都在阐明“弊在赂秦”,这个观点统率着前三段。然而,第四段却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一个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教训,即“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两相比较,“为国者……”是一般的普遍性的结论,“弊在赂秦”是个别性的具体的结论。自然只能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统率个别性的具体的结论,而不是相反。正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