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设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环保忧患意识的报告文学。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障碍不大,了解报告文学的常识也不难,但是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确实不易,而这恰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和重点,必须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提供必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新课标实验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美丽如画的仙湖罗布泊因为遭受人为破坏而消逝,变成了荒漠的悲剧,读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此文对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称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然而,也许是塔里木河流域那块土地太广袤了,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也就造成了课文中对那个环境下特定事物的表述上出现了些许差错。虽然如此,作为教科书,这也是不应该出现的。为此,本文特予指出并作分析如下:一、罗布泊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开篇第一句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后文中又叙述说:“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  相似文献   

4.
张娟 《现代教学》2014,(11):58-59
为了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自主发现的快乐,我们选择《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学生相对陌生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旨在探索在报告文学这类体裁的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从科学理性出发否定了“征服自然”,提出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层层推进的论述、鲜明的对比让说理非常严密,令人信服。《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语言既富真实性,又富形象性和抒情性,值得一品。  相似文献   

6.
实用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本文以《苏州园林》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论述如何围绕文本体式中的"体貌"特征开展文本教学,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白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课题。)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9.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罗布泊今昔的对比,让学生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可谓是立意高远,令人佩服.可是白璧微瑕,文章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1.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我归纳了以下初中语文常用的导入方法:一、图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雪》、《华南虎》、《狼》、《海燕》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由马字的演变导入《马》。  相似文献   

12.
潘华胜 《教育文汇》2014,(18):27-28
不久前,笔者听了几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并在网上搜集了有关这一课的教案,发现许多老师教学中都用到了“罗布泊”图片,而且使用图片的教学环节设计几乎如出一辙。 上课开始,老师们都会花不少时间展示一组“过去的罗布泊”碧水蓝天的彩色图片,接着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个画面相应的文字片段。“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相似文献   

13.
柳咏梅 《江苏教育》2013,(14):29-31
<正>【课文品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单元学习导语中说:"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姑且不论这个单元是否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也不论是否都反映了"环保"问题,有一个事实倒是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节语文课,教什么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有收获或最大的收获?一节节语文课,教什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在目前对语文课程内容研究不深的情况下,这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关涉到新课程理论能否植入土中,能否生根、开花、结果。本文拟将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两个教案的对比中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语言角度出发的必要性。以下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教学实录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今日之罗布泊和彭加木、余纯顺事件,教师讲解。二、在文中…  相似文献   

15.
四月中旬。应邀参加某县教育局举办的每年一度的教师读书峰会,听课,作报告,并与教师们对话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借班教学的一节语文阅读课,课题是《罗布泊,那消逝了的仙湖》。老师质朴诚厚,教学投入。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应该说教学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6.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程中,我想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事迹。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中提到彭加木时,把"彭加木"写成"彭家木"了。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这一方面的材料竟然是一片空白。"彭加木"与"彭家木"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名字的不同写法?带着这一问题,我用"百度"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奖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教学内容,梳理出以课文为语言材料的教学、以课文为话题的教学、以课文为信息载体的教学和以课文为文学欣赏文本的教学四种中学语文教学的形态,指出这些教学形态分别反映了注重静态的关于语言文字的陈述性知识、泛化的文化百科知识、文学鉴赏和批评知识、道德观念知识等语文知识观.从语文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这一要求角度,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存在一种以课文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范例的教学,支撑这种教学的知识应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学而不思则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存在一些遗憾,要么是教师分析得多而学生感悟得少,要么就是教师表面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使学生在读与思中领悟文本的精妙呢?下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做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节语课,教什么能让学生在语方面有收获或最大的收获?一节节语课,教什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能力、人素养?在目前对语课程内容研究不深的情况下,这是摆在所有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关涉到新课程理论能否植入土中,能否生根、开花、结果。本拟将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两个教案的对比中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语言角度出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理解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戈壁滩、沧海桑田"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理解对比、拟人和列数据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鲜明准确的表达手法;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