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林 《文教资料》2008,(23):76-78
介词是汉语中较难掌握的一类虚词,本文对同义词"朝"、"向"、"往"三个介词从词类、词义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辨析,论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成都话里的"倒"和"起"是兼有实词和虚词用法的.一方面它们是趋向动词,可以作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另一方面它们是动态助词,可以看作一种持续标记.另外,"起"有表动作行为的完成这一独立用法.本文在口语实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力求清楚地剖析它们的语用全貌.  相似文献   

3.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陵方言中,虚词"咖"、"哒"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其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能够表达"了"不能表达的意义.其分布也很有特色,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6.
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一般比较难以捉摸.要准确地把握虚词的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差异.副词"还"就"再"由于所出现的条件及搭配不同,其语义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选择连词"其"和语气副词"其",是古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两种虚词用法,在某些具体文献用例中,"其"字到底用作选择连词还是语气副词往往难以识别.作者试从二者的源流关系和它们的现代汉语译文等角度,分析造成二者难以识别的原因,并由此探求在具体文献用例中怎样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单就词语本身意义而言,虚词确实不如实词来得"实在",但若放到具体语境中,一个用得巧妙的虚词,其意蕴之丰富,恐怕也要令再出色的实词逊色三分.如"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用,除此之外,还可以作副词,赋予句子某种特殊的语气,同时表达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感情.我们不妨借助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古人是如何巧用"其"这个虚词的.  相似文献   

10.
1.绪论 "时时"和"不时"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两个频率副词.由于"时时"和"不时"两个词的词义基本相同,当留学生先后学习了这两个词之后,就会对如何正确运用它们感到困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词进行辨析. 有关这两个词的解释在几部主要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可以找到.  相似文献   

11.
释"矧"     
"矧"字由于本义及其引申之实词义用例少且较早淹没,文献上大多表现"为语词所专",本义与文献习见之虚词用法的连续性变化线索不显,其虚词用法的来源一直未明."矧"的本义应为"开弓、引弓",引申有"滋长、增益"的意思,由于它与"况"的本字"兄"都有"滋长、增益"之义,故文献中"矧"、"况"亦多通用之例,属义近而通."况"之"滋长、增益"义逐渐弱化,语法化而为虚词,文献用例颇多,人所周知.而"矧"字亦有如"况"一样的虚化过程.故"矧"、"况"的虚词用法亦多通用之例."矧"、"况"二词的"滋长、增益"之义虚化为"况且"这类虚词义,是语言中习见的平行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12.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李素玲 《现代语文》2009,(10):21-22
《荀子》中的虚词“夫”可作助词、代词、语气词,还有部分词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探求虚词“夫”在《荀子》中的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古语有云:"之乎者也亦焉哉,安排好了当秀才."可见,如何运用虚词是一门艺术.现代汉语的虚词虽然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它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并不"虚",往往蕴含着作者很实在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虚词不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两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汉语中"与"既有实词用法又有虚词用法,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与"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其虚词用法有的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有的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替代,有的是在相关词语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和"与维语的"(abvd)"都是最常用又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组词造句(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在语句组合关系中起连接和辅助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8.
"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因此"广东音乐"改编合唱的作品是属于器乐音乐改编合唱作品的范畴之内.器乐作品改编成声乐作品,必定会有为改编的作品重新填词的工作,部分作品为了更贴近音乐的要求,运用了大量的虚词.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也经常使用虚词,其使用手法与作用各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虚词"了①"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小觑,许多留学生为之苦恼.<初级汉语课本>中将虚词"了"初步定位为句尾助词"了"和词尾"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则将其分为两类: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通过分析"一题七例"及简单对比,认为<现代汉语>中对"了"的定位更为合理,且能对具体例证进行科学地解释,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语虚词"和"与法语"AVEC"的多义认知分析及二者的多义的对比,试图从语义来源、投射过程到演化结果,阐释法语与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语义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