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庆兴 《文教资料》2010,(18):149-151
本文主要从课堂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出发,讨论了课堂讨论的相关细节,教师应把握的"组织—调控—评价"三个具体层面。首先,需要重视课堂讨论的组织,宏观组织方面教师应该营造整体氛围,确定讨论整体目标;微观组织方面教师还应该关注讨论准备和分组。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地实施课堂讨论的调控,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并关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拓展。最后,教师还需要处理好课堂讨论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仍然留恋传统的教学方法,徘徊不前,致使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教师组织的讨论目标指向不明,难以操作,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致使讨论无序;有些教师组织的讨论,意识、行为和效果不真实。讨论不是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或强制下被动地进行;还有的讨论问题根本就没有质量,难度、深度不大,实际上学生的智力没有充分参与,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正是这些讨论的误区,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为此,本文提出了“思维性讨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英霞 《教书育人》2007,(11):33-33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已成为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是,为什么我们目前有些课堂讨论达不到预设目标,未取得好的效果呢?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当如何操作呢?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毋庸质疑,有效地组织学生围绕学习课题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其次,是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  相似文献   

6.
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成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理想。当前,课堂上的“讨论”日渐成为一种时尚,每个教师都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交流思想,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伟 《四川教育》2002,(9):22-22
讨论式教学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组织或参与下,学生集体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讨论、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讨论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的作用。成功的讨论离不开积极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策略应着眼于四个方面:选准题、营造场、把握度、注重评。选准题问题是讨论的中心。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透彻地说明他的意见的合理性,应下功夫选择典型的事例作为思维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陈凤 《青年教师》2005,(3):48-50
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外,从同学们那里学到知识、理解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和环节,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讨论,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学习语文,组织好课堂讨论就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成了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教学策略。毋庸置疑,有效地组织学生围绕学习课题进行讨论,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但是,讨论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组织不好,指导不力,选题不当,也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追求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翻新的讨论,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中的作用是相当微妙的,他既需要平等地参与讨论,包括可能是很激烈的争论,但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名普通的辩论队员;他既需要以开明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不能因此听之任之,放弃对讨论的引导和组织。从课堂讨论的现场组织来看,教师应该注意从主题、思路和气氛等主要方面把控讨论的发展,以必要的语言进行引导,从而保证讨论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讨论是教学的一般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讨论运用得尤为广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当我们凭借对讨论的理念关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时,仍不免发现一些与之相悖的现象:教师怕讨论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敢组织讨论,即使组织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教师凭主观确定讨论的内容和时机,而较少关心学生有没有讨论的需要,有没有话说,等等。这样一来,讨论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究其根源…  相似文献   

12.
讨论应用于教学自古有之。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讨论”本身而言,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组织不当,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操作及效果的达成度,结果会事倍功半。教师要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及结果反馈三个方面来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提出问题后抓住时机,组织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展开交锋,思维迅速运作,灵感不断涌现。且一个人的灵感不断引发另一个人的灵感,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全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迅速发展。教师在运用问题讨论或启发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置身于其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活跃地提问和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做什么都不怕犯错误。即使错了,也让他们在失误中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南京农业大学徐毅文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强,自我表现欲强,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为其提供展现才华、实现价值的机会。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进行演讲或辩论,以及进行课...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苗麟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弓队新知时讨论,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有些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深化,教师要善于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共同点...  相似文献   

16.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邢瑾 《天津教育》2004,(7):91-92
教学实践证明,将“讨论”引进课堂,教师适时精当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是既符合学生实际,又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有效手段。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改变以讲解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交流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指导教学的过程,实验探究结果信息传递、汇报等都离不开讨论、交流。然而,从目前科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许多课堂中讨论交流的组织形式、表现方式以及教师调控都令人担忧,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先生所创立的教学法。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已推广到全国30多个省市,其适用范围也从小学数学发展到中学各科的教学实践中,对基础教育工作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分五步进行:①出尝试题,即在上新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②自学课本,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尝试题,阅读教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③尝试练习,教师组织学生板演或在草稿纸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④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尝试练习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讨论,看谁的方法正确、合理,看谁…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意识。因此,“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已被普遍运用。但笔者认为,“讨论”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而现在不少教师在课堂中滥用“讨论”,使之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课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新课之前先复习直线、线段。教师问:“我们已经学过直线和线段,你们知道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接着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于是,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顺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教师让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