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  相似文献   

2.
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不应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3.
关义飞 《云南教育》2003,(11):16-18
一、合作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积极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6.
一、营造民主、平等,重视交往的合作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充满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表情、语言、举动而发生的关系。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是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还是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毫无表情的沉默,交往总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正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教学任务才得以完成,教育本身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人类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一、教学交往的必要性1.从教育本身的基本内涵来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情感传递、知识共享和智慧交融…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培训院校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应突出交往合作、人际互动、互教互学等特点,创设一个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氛围,充分体现师生之爱、人格平等、民主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讨论问题热烈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英国学者兹克尔指出:学习是使心灵进入生活世界并解放自我的过程。个性化的目的是实现自我的人格。习作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在平等的交往过程中,互相促进,才能不断完善习作目标,丰富习作内容,拓展习作思路,使习作教学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说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从生命的高度看课堂教学,这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真正平等的“人”,即师生在人格、教学主体地位上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要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使学生在人与人特别是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指导,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通过师生的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有效开展教学交往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从"身正"为教学交往创造诚信的基础、语言魅力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平等真诚为学生参与教学交往积累了情感积淀、尊重和理解架起教学交往的平台几方面分析了健全的教师人格对于教学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生平等的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互动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的有效实践应体现在教学交往中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师生人格平等、彼此尊重中进行互动合作,共享智慧,共享成功,共享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