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翃 《收藏》2010,(8):133-133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最初代表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将这八种事物结合在八卦上就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从而体现天地万物皆由太极八卦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代兵法的分析 ,论述了“古代兵法”思想在当前警察与罪犯格斗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作为一名警察要“知彼知己”,逢事“先计而后战”。在与罪犯格斗中 ,要贯彻“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和“兵不厌诈”的战术方针。此外 ,作为一名警察 ,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兵法知识 ,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果断性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过硬的格斗技能和公安工作所需要的其它技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代兵法的分析,论述了“古代兵法”思想在当前警察与罪犯格斗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作为一名警察要“知彼知己”,逢事“先计而后战”。在与罪犯格斗中.要贯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和“兵不厌诈”的战术方针。此外,作为一名警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兵法知识,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果断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格斗技能和公安工作所需要的其它技能。  相似文献   

4.
孙洪刚 《武当》2003,(7):38-39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泛应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反映出那个时代敌对斗争中的用兵要诀。它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化为克敌制胜的计谋,把我国古代的军事谋略思想提纲挈领概括为三十六计,每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实用价值。其广泛应用于社会、军事、人生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学角度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其哲学内涵、伦理、兵法、医学等方面作一尝试性研究。结论认为:推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以及相契合的时间、载体和途径;“以柔克刚”的特点反映了“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涵;“后发制人”战略体现了儒家“仁义”伦理思想,还包含有兵法思想等。  相似文献   

6.
安阳林滤山是国际滑翔“圣地”,国际航协秘书长海勒称之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  相似文献   

7.
话说太极拳     
樊宜兴 《精武》2008,(8):55-55
提到太极拳。一定要先说“太极”二字,老夫亦不例外。也从此二字说起。 “太极”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易传》。《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出了“太极”。说明太极、天地和八卦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太极”在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始基或本原。通俗讲“两仪”指天地,“四象”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指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风、雪、水、火、山、泽。并用八卦形式推演或推测自然及人事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民俗学视角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武术与“斗秧歌”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显示武术与民俗活动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武术具有的多元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9.
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的武当山,又称(山参)上山、仙室山、太和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据史载,自周代而后,那些“恨山不高,林不密”的高隐之士先后在此山修炼。随之,便有奥妙无穷的武当拳传世,其精深博大之拳理,丰富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0.
三月九日是日本的火上竞走节。在这一天,日本的佛教组织主持举行火上竞走仪式。参加火上竞走活动的有教徒,也有普通人。火上竞走对一些人来说是信念的考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意志力的考验,对于所有人来说则是勇气的考验。“如果你能在这火上竞走,你就能做任何事情,实现你的理想。”这是一个日本人说。日本佛教信徒认为,这种余火能“净化灵魂”,使人“免遇”交通事故和其它灾难。一九八六年的火上竞走仪式在日本东京市以西的高尾山角处举行。仪式开始时,教士们身穿鲜黄色长袍,围着一大堆雪松树枝齐声高唱圣歌,并用剑和扇子“净化”雪松树枝。与此同时,两名教士向雪松树枝堆里射箭,点燃雪松树枝。教士们身着白色长袍的  相似文献   

11.
马琳璋 《武当》2008,(3):22-24
宇宙空间有四大物质存在,这就是地、火、水、风;地是地球,地球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土;火是太阳,就是热能;水就是海洋、水分;风就是流动的气体。心意拳把宇宙中的四相引用到人体上来,也就是人体的四大:也即地(土)、火、水、风(气),地(土)代表人的本体,水代表了人体中的血、津等液体的东西;火代表了人体的热量;风则代表了人体呼吸的气体等等。人类身体的这四种现象平衡,  相似文献   

12.
调虎离山,“用人以诱之”。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大意是说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敌方。棋战的调虎离山战术,一般是指攻方引诱对方主力或防御重兵离开战略要地,形成缺口,以  相似文献   

13.
罗艺的“海沙山”创意,源于一段后现代之旅,头一遭试水,罗艺便痴迷其中,之后的结局不言而喻——他的组合式探险“海沙山”由此而生。这个形如大铁人三项赛的探险,每一项虽无创新,但跨界式的探险组合在一起,却也应了日下盛行的混搭之风。  相似文献   

14.
磨盘山岛     
辽西多钓客, 爱上磨盘山。 风卷草成浪, 潮推贝做滩。 流急妒鱼大, 礁暗黑纲憨。 月起涛声静, 欢火笑声欢。磨盘山岛@姜福新!辽宁兴城~~  相似文献   

15.
《三十六计》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悠久,被历代兵家广为授用,素有“兵法”、“谋略”之称。若把《三十六计》的精神,用于门球战术,举一反三,创新提高,定能使门球比赛更具竞争性、观赏性,进而促进门球运动的发展。“瞒天过海”计,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使敌方产生疏漏和松懈,然后把握时机,乘虚出击,以奇制胜。门球技术中的擦顶球,如作为战术运用,可以瞒过对方,然后攻其不备,擦顶而过,直奔攻击目标,扭转己方在场上的被动局面,或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举例如下:如图所示。⑩球进场到②球前。轮及①球起杆,红方教练员,…  相似文献   

16.
象棋兵法⑨     
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无”指的是“假”和“虚”,“有”指的是“真”和“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兵法故事】1952年10月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爆发  相似文献   

17.
太极推手与《孙子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春秋末期的军事学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孙子》一书在我国和世界的军事学术史与哲学思想史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古今拳学的深刻影响及指导意义,也显而易见。拳谚说:“拳、兵同源。”早在汉代,手搏就被列为“兵技巧”的重要内容之一。后世拳术竞技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因其与兵法有相通之处,所以,通常是有选择地从中借鉴和吸取其精华。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1905—1985)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结合从事太极推手的锻炼实践,来论证《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对太极推手的指导意义。但限于个人学识和论文篇幅,只能就几个主要问题作出概略的论述,聊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兵法谋略中高深的战略思想、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灵活的战术行为在政治、商业、战争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将兵法谋略思想运用于乒乓球比赛之中,对于启迪思维方式,提高技击水平,增强教学训练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的实践,论述了兵法谋略在乒乓球比赛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沈寿 《中华武术》2002,(8):55-55
拳谚说:“拳、兵同源。”已故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  相似文献   

20.
孙子把“计”篇列为兵法首编的位置,可窥其重要意义。在篮球竞赛中,自始至终充分体现出计与谋的作用。两队相临,变动相应,均由临场指挥员所掌握,并做出等划与裁断。计是作用于谋与略的实施,并为实现作战的胜利而做出相应的整体或局部的措施安排。因此说:两军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