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极喜爱赞美而厌恶批评的,知识分子尤为如此。因此,批评在学校管理中是极易产生负效应的一种管理方法。这样就产生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因教师免不了犯错误而被批评;另一方面是教师因自尊而在心理上抗拒批评。如何变矛盾为不矛盾,灵活自如地运用批评这一“武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校长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一门领导艺术。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思想觉悟高、工作勤奋、一贯努力的先进人物在带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校长对他们往往是恩宠有加,视为学校的脊梁,他们往往也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用好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要求教师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当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恰当的表扬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批评越来越不被认可,因为批评不当。极易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然而批评作为教师运用语言手段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只要得当.学生会乐于接受,并能起到表扬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本文针对中关教师的批评方式作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批评的艺术.提高批评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统一体永远是教师的两大利器.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运用得法,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昵?一般老师认为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在我看来,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有时可对表扬和批评作"模糊"处理.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不了要批评学生,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教师要注意批评学生的艺术,从而达到教育帮助学生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批评和表扬结伴而行,相融而生.关键是教帅使用批评手段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具有高超艺术,已达到教育学生和帮助学生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班主任,免不了要批评学生.但不讲方式的批评,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了解并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对学生的教育,恰当的批评可以使学生改正缺点,改善不良行为,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而不恰当的批评,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产生对立心理,使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钮丽霞 《甘肃教育》2014,(24):41-41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方式更是一门艺术。适度、得当的批评教育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潜心研究批评的方式方法,起到批评教育的效果。批评教育方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也有其内在的科学性,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种教育案例,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教育模式,讲究批评的艺术,让批评处处彰显教师对学生深切关怀爱护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总是脱离不了三个环境,即人际环境、时间环境和语言环境。每一环境,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又可分为正效应心理和负效应心理。正效应心理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而负效应心理则使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凡是批评教育学生,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其修正错误,积极向前,即能使学生产生正效应心理。只要避开产生负效应心理的环境,就能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那么,何种情况下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呢?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用好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要求教师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心服口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而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批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使批评变得"美"一些,才能真正起到批评教育的作用,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批评是一种必要手段,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但由于批评具有负面性,在使用批评这个手段时,我们要格外注意,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统一体永远是教师的两大利器。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运用得法,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呢?一般老师认为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在我看来,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有时可对表扬和批评作“模糊”处理。“模糊”表扬激发学生扬善教师要运用模糊的教育方法,有意隐去学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但是我以为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种内容的批评,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觉而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心理效应,来提升自己的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现实教育工作中.我们都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表扬一样,批评既是教育的需要,从某些方面来说,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当重视与探讨的问题.何为批评的艺术?一位教育家认为应包括这些内容: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具体情况,用委婉、得体、温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加上一些表示对学生关怀的动作,既要注意尊重学生,又要一针见血地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要素,是一对矛盾。关于如何处理师生这一对矛盾,存在着诸多的讨论。本文欲从社会、人际、心理、文化生态以及师生关系的层次等几个角度来重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唤起学生的警觉,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留情面或婆婆妈妈,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批评学生欣然接受,不但引以为鉴还进行深刻反省;有的批评学生难以承受,甚至激化了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从此一蹶不振。要想使批评既有的放矢又形式多样,既一针见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研究和掌握批评这门艺术。而批评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尊重和关心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的花朵。作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针对被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场合和情节以及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忌“一刀切”。一般情况下。批评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批评方式,防止批评产生负效应.笔者常用的批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但是我以为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种内容的批评,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觉而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心理效应,来提升自己的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心记,日积月累",这就是对中文"聪明"一词最好的诠释.学生想做聪明的学生,我也想做一名聪明的老师.笔者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何学好英语.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教师要深人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其次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第三,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关心、爱护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