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对孙犁和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和孙犁的比重已经出现了逆转。这种逆转不仅在文学史记载的量的方面,也涉及到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平 《当代电大》2003,(7):67-73
1 填空题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在创作的影响下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 ,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文学史上称为“”或“山西派”。2 )第一次文代会前后 ,赵树理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 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出有专辑 ,而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年。3) 2 0世纪 4 0年代后期 ,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了很高的赞誉。4 )赵树理因 194 3年 9月创作的《》而一举成名。5 )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一文…  相似文献   

3.
90年代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渴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平 《当代电大》2002,(7):67-73
1 填空题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在创作的影响下 ,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 ,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文学史上称为“”或“山西派”。2 )第一次文代会前后 ,赵树理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出有专辑 ,而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年。3 ) 2 0世纪 40年代后期 ,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了很高的赞誉。4)赵树理因 1943年 9月创作的《》而一举成名。5 )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5.
魏霄 《中文自学指导》2006,(6):65-66,42
本文分析了四十年代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的赵树理丈学创作的特点,并且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论述的分析,结合“大众化”问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试图解释《讲话》中提倡的文艺作品“大众化”、“与工农兵结合”的真实含义,从而分析当时被认为最好地体现了《讲话》精神的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与毛泽东所提倡的“大众化”的实际内涵的相同、差异与分歧之处,并部分涉及到了这种差异影响下的赵树理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6.
李琦  杨小红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22
在20世纪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同二三十年代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立场的不同。后者是“为农民写作”,前者是“作为农民写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家庭出身与社会生活经历;(2)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以及传统的文学观念。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2)土味十足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1995-2001)来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企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交 ,文艺理论界对于赵树理的研究 ,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赵树理所走的创作道路、赵树理所坚持的创作主张、赵树理作品的深刻价值与启示意义、赵树理的人生态度等等 ,都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应当把赵树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 9月下旬在山西召开的第四次 (国际 )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上 ,与会人员的共识。参加这次由山西省作家协会和中国赵树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学术讨论会的 ,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和国内十几个省市的5 0多位赵树理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师。在两天的时间里 ,大家…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文艺讲话”的体现者以及“人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处女作《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和《李家庄的变迁》(1945)等,这些40年代的代表作都受到了当时共产党文艺工作干部周扬等人的热烈赞扬。可是赵树理建国之后的作品频繁地在各种政治风波中被批判,直至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作品被定为“毒草”而遭到全面否定,赵树理本人也于1970年9月在文革的风暴中死去。赵树理的荣辱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矛盾体,从80年代末以来“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以及重新开始的“通俗文学”研究中,他在各个角度都受到了反复论及。不过,对他的评价主要还是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对他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读解和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赵树理在1950年代发表的小说《三里湾》(1955),来探寻他重视“通俗文艺”的一些痕迹。这本小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的时候增加了数页插图。除了这本最早的单行本以外,据笔者所知还有4种版本。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这五种版本中插图的位置,画面都不统一。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或者说为什么有插图顺序的调换呢?从这个疑问出发,考虑到各个版本出版的过程和社会背景,笔者试图探寻作者和插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赵树理对通俗文艺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走近鲁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1)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的风格特点。(2)了解小说集《呐喊》及相关情况。二、熟悉背景:(1)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2)了解有关秋瑾、徐锡麟的事迹。(3)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实。三、精读文本:(1)宏观把握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突出主旨之匠心。(2)微观着眼遣词造句于细微处显灵魂之笔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因其文学活动而名扬解放区内外,成为共产党及平民百姓公推的文艺标兵。关于赵树理文学话语在当时的空前火热,说法很多。文章认为,除了政治因素,赵树理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受众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方面。总的看来,受众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将赵树理文学话语推到了他文学活动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曾被用以命名其所置身的文艺时代和文艺方向。本文从赵树理的文学特质和内在分歧入手,试图重新发现其创作如何支持了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自我想象,又如何被这种时代文艺的整体想象遮蔽了赵树理文艺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中国,二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倡无产阶级文艺,三十年代“左联”成立,无产阶级文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产阶级文艺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在创作上进行大规模的实践还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的四十年代。毛泽东《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而在创作上实践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杰出的代表性作家就是赵树理,正是由于赵树理卓有成效地实践了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全国解放后,满享盛誉的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并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的真切了解,使赵树理在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些创作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被人们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一批山西的著名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创作称为赵树理创作流派,即是一例。但是,这样一位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并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作家,却经历了一番坎坷不平的遭遇。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从五十年代末期的《锻炼锻炼》开始,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时,赵树理的作品更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暴露文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以农村为背景创作小说的作家,不仅仅是赵树理一个人,而一个作家一生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以农村为背景,却只有赵树理一个人。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一部农村变革的学记录。赵树理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有不觉悟的老一代农民;有勤奋上进的一代新人;还有农民中蜕化变质的干部形象,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为二十世纪中国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