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语文教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话一方面揭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  相似文献   

2.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初中教学常规管理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关于备课、撰写教案管理 是的,教师要能上好课,应该首先要备好课,并且撰写出适用的教案。但是现行管理要求太机械太僵化了。大课小课都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编写教案,每个教案都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方法、课时分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等,这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常常一个教师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课多,工作压力大,每门课都要这样备,哪里还有时间上课、辅导学生?更别说自学充电了。  相似文献   

4.
马玲老师执教的“平面”是人教A版《数学2》(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例体现了“问题引领,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但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以说特色与不足并存,有研讨和完善的空间,笔者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教,却常常让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细细品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6.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个教师每天都在教学,可以说是教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辛苦。但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么不清楚。要么是不满意,要么是事与愿违,因而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上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学生付诸实践,说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说明。应该说,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说课是教师研训乃至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说课要说明一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得怎么样”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教师们在说课的时候往往“怎么教”说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10.
向第一课时要效率——这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说其他课时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正在被忽视、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在每年进行的各种范围和级别的语文活动中,研究课、评优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课(特级教师观摩课除外),既前不见“古人”(学词学句通篇),又后不见“来者”(书写练习正误),第一课时的教学和研究被冷落、被搁置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1.
正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破解第一课时教学走模式化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学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期待。一、教学内容精准要解决第一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围绕教学重点精准选择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目标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透彻,认为目标教学的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去用五环节、六环节,使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目标教学流于一种形式,必定使生动活泼的教学陷入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之中。所谓目标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在布卢姆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它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阶段、环节、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  相似文献   

13.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刘克《太阳》第二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  相似文献   

14.
阅读课第一课时通常要完成揭题导入、读通课文、字词学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也是按照这些内容和程序来安排教学的。久而久之,教学就变得程式化,乃至刻板僵化。特级教师高林生曾风趣地把这比做“早上白菜炖豆腐.中午豆腐炖白菜,晚上白菜豆腐一起炖”,形象而深刻。那么。如何改变阅读课第一课时的僵化现状.让教学走向自由呢?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是教师传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考评教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为了公平起见,当下考评教师和进行教学竞赛好多都要求上第一课时,甚至有些教学竞赛活动尝试只上三十分钟的课,且是第一课时。然而,很多教师在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误导了听课教师,使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究竟应该怎么上感到困惑和茫然。解决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侃“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通俗地说就是阐述“教什么内容、为什么教这些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由于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创新过程,能凸显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许纪友 《学语文》2014,(1):10-11
散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大户.中学语文教材除了诗歌、小说和戏剧选文以外,剩下的内容都可以归入广义的散文教学范畴。当代散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刘锡庆对散文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教师教的是散文,学生写的是散文,阅读考的是散文,散文每天和我们亲密接触.但令人纠结的是.教师经常备课时拿到一篇散文不知教什么,随大流跟着感觉走,  相似文献   

18.
仇爱耘 《学周刊C版》2011,(2):141-141
长期以来,语文课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形同“鸡肋”,无外乎读读课文,教教生字词,了解时代背景,最多加上理清课文的脉络,很难上出新意。所以上公开课时,绝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变化多,有嚼头。就算有老师想好好钻研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苦于缺少榜样,在第一教时教什么,如何教方面,还是很迷惘,我也是其中一员。第一教时的粗放式的教学,其实是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来观看并仔细分析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课堂实录《三顾茅庐》的第一教时后,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行成文字,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9.
一、对课时评价目的的认识一节课之内 ,系统的、自觉的课时评价一般包括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而非系统的、不自觉的课时评价则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我们认为 ,这些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 ,也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提问、测试等方式 ,“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 ,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评价者 ,学生是补充评价者。但实际上 ,学生的反馈信息间接地对教师的“教”作了评价 :教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20.
崔金全 《广西教育》2014,(1):118-119
最近,笔者观摩如皋市骨干教师考评的评优课时,听了8位教师的课,每位教师都有很精彩的表现。在此过程中,笔者反思了这么一个问题:教师“精彩的教”是否等于学生“有效的学”,在教与学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桥梁关系?本文结合常态课下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教学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